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

今年是國家推行改革開放40周年,意義重大。中國內地由昔日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數十年來,香港工業家一直是國家發展的積極貢獻者,同時國家的改革開放亦成為香港工業及經濟發展的動力,成就香港經濟轉型。隨着國家進入「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的發展新階段,香港應有新的作為,好好把握「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兩大國策所帶來的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為隆重其事,廠商會將舉行一系列活動,展示國家在改革開放的輝煌歷史、經驗及成就,以凝聚工商業界和廣大市民,一同記念國家這個重要的里程碑。

由無綫電視新聞部製作的一系列10集節目特輯,從經濟、民生、政策等各角度回顧國家改革開放之路,探討港人在當中的貢獻。該節目將由9月30日至12月初於翡翠台及財經資訊台播出。播出時段詳情如下:
  • 翡翠台
    9月30日至12月初
    星期日晚上7時至7時30分
     
  • 財經資訊台
    9月30日至12月初
    星期日晚上11時至11時30分
今次節目特輯可讓市民大眾深入了解國家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以及當中取得的成就,敬請萬勿錯過。

第一集簡介:
深圳速度
深圳GDP於2017年首次超越香港,四十年前深圳是全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中央只給政策,沒有資金,靠的是港商投資,二十年前還是山寨城市,但近十年實現經濟飛躍,特別在創科、高科技發展投入已進入發達國家水平,很多人說深圳的崛起受益於國家政策傾斜,但為甚麼四個特區中惟有深圳能突圍而出?本集透過深圳第一代開拓者、官員、民工,細述這個城市的急速發展和箇中曲折,四十年間,「深圳速度」如何成為奇跡?

第二集簡介:
開荒
內地的改革開放,港人敢為天下先。 伍淑清是首位回內地參與其中的港商,鄧小平七八年底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後翌年,伍淑清便開辦了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經營航空食品。 敢於拓荒的還有工程師出身的胡應湘,胡應湘投資興建廣珠深高速公路、電廠、口岸聯檢大樓,帶動珠三角的經濟發展。 兩位改革先行者,回憶改革開放的進程,以及港人扮演的角色。

第三集簡介:
世界工廠
八十年代本港製造業逐漸式微,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受惠於人口紅利及廉價土地資源,不少香港商人帶著資金和技術回到內地尋機遇,揭開珠三角地區逐步成為「世界工廠」的序幕。梁鍾銘把玩具加工工序搬到東莞,由來料加工、貼牌加工起家,建立自己的品牌;而飛達帽業集團主席顏寶鈴,八十年代到深圳開設帽廠,面對近年人口紅利消失、成本上漲等環境,她跟隨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策略出走孟加拉,為面臨寒冬的製造業尋找生存空間。

第四集簡介:
制度變革
改革開放之初,酒店賓館需求龐大,霍英東家族先後投資興建中山溫泉賓館和廣州白天鵝賓館,示範現代化酒店管理模式,為內地培訓首批酒店業人才,影響深遠;土地方面,得益於香港一群有志之士,將香港房地產制度帶入內地,1988年上海首次土地拍賣的中英文版標書,就是由香港專業人士撰寫,深圳及上海的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亦是向香港取經,從此改寫了內地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第五集簡介:
農村富起來?
改革開放以提高人民生活基本目標,「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是鄧小平的理論,因此在發展初期,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只能惠及部份城市,造成城鄉差距的問題。 被喻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雖然是農村改革開放的標誌,然而在二千年,這條名村一樣飽受貧窮問題困擾。 近年,國務院號召農民返鄉創業,實行「引才回鄉工程」,又以「精準扶貧」的政策推動農村富起來。
本集會以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說起,四十年來農村未能富起來的局面,精準扶貧如何扭轉現況?

第六集簡介:
中國式神話
本集會以創科領域探究中國的「山寨」、「複製」,如何由被訕笑的「中國特色」,發展成讓世界大跌眼鏡的神話。
在互聯網世界,Facebook、Youtube等被禁止進入中國,然而這促成了一系列山寨品應運而生。 例如1998年成立的騰訊,雖是目前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但它旗下微信原本是抄襲做QR code的公司,做語音系統的,遊戲公司,形成一個超級綜合的社交、遊戲、應用等,現在公司市值卻超越不少原創公司,就連Facebook、Whatsapp等都學習微信的一些技術。
然而中國的網絡限制、私隱問題等仍是歐美國家的關注點,這會否窒礙中國創科領域的發展呢? 本集會以創科神話,檢視這種「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轉型。

第七集簡介:
形象工程
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國際間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除了經濟實力,國際地位上的提升還需靠形象和軟實力。過去二十年,中國著力在不同層面,循不同方向建立國家形象,由最早期的孔子學院,到透過舉辦國際盛事、斥資到海外賣廣告等方式,向各國展示中國形象。 本集會分析中國形象工程之優劣,未來可以透過甚麼,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第八集簡介:​
海歸
1978年,鄧小平提出大量派遣留學生,認為這是提高中國水平的重要方法,隨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被派到美國,兩年後他們回國參與建設,影響深遠。80年代,中國推行「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十二字方針,掀起自費留學潮流,但亦造成不少人才外流。近五年,超過230萬留學生回流返國,他們或創業或工作,在不同領域發揮作用。本集通過三代「海歸」的故事,講述他們為國家發展帶來甚麼新思維和衝擊?

第九集簡介:
外國人看中國
改革開放中的「開放」,除了經濟貿易政策層面,還有外來人口的政策。據2011年中國官方估計,共有六十多萬名外國人現居於中國,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地居住。人才的流入,有助提升中國企業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本集會以外國人的眼界,旁觀中國的發展方向、速度,以及對國際的影響力。而這些外國人又為甚麼選擇在中國發展?在這裡的得與失又是甚麼?

第十集簡介​​:
新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要「摸著石頭過河」,改革邁向第四十個年頭,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企業和資金亦隨著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策略走出去。年初,一套宣傳中國成就的電影上映,一時間網絡充斥中國國力將超越美國之說,之後,中美之間發生貿易磨擦,中美關係面臨建交四十年來最大挑戰。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一場貿易戰,中國上了怎樣的一課?改革開放下一個階段如何走下去?

 
 
 
(資料由tvb.com提供)
節目重溫:
http://news.tvb.com/programmes/40yearsofreforms

 
由廠商會及香港經濟日報合作出版,《中國改革開放的拓荒者》一書旨在記錄香港工業家參與改革開放的經過,就未來本港工業發展作出前瞻性分析。該書訪問了12位工業界和相關機構的代表,邀請他們分享參與改革開放的歷程和所得,以紀念國家這個重大的里程碑。該書已於各大書局發售。

訂購表格

 
「國家所需 香港機遇」領袖午餐會 前瞻香港發展新機遇

 

40年來,香港工業界積極參與國家建設,與國家砥礪同行,共享繁榮。為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廠商會日前主辦「國家所需 香港機遇」領袖午餐會,雲集政商界領袖,回顧香港工業界參與改革開放的歷程,並探討香港在未來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與挑戰。

「國家所需 香港機遇」領袖午餐會為廠商會「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年」系列活動的壓軸項目,午餐會當天吸引逾200名政商界領袖和學者參與。大會更邀得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宋如安、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午餐會支持機構中國銀行(香港)副總裁袁樹,以及香港經濟日報集團董事總經理麥華章先生擔任主禮嘉賓;同場廠商會亦為與香港經濟日報聯合出版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拓荒者》一書,舉行新書發佈儀式。
 
吳宏斌:服務業界 助力國家發展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致歡迎辭時指,改革開放這場史無前例的變革,令數以億計人民的潛能得以釋放,並讓國家在短短數十年間,走上國際舞台的中心。吳會長表示,香港工業家在改革開放初期,已率先響應國家號召北上設廠,為國家實現經濟騰飛作出貢獻。多年來,港商順應國家發展東風,拓展業務,為自身發展贏得更廣闊的機遇。他相信,在國家「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香港工業絕對不會缺席,廠商會亦會繼續服務和協助業界好好裝備自己,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梁振英:港廠商擁抱改革開放 無負於時代
在主旨演講環節,梁振英副主席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為題發表演講,他憶述,他在改革開放初期回內地講課,在羅湖排隊過關時,看到很多香港廠商利用一個個「紅白藍」尼龍袋,將原材料和半製成品運到深圳等地加工。他們把握國家發展的機遇,將生產線逐步轉移到內地,以減低生產成本和擴大生產規模,進而走向更大的市場。梁副主席形容這種「紅白藍精神」代表着港商衝出香港,擁抱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大時代。
       
他續指,不少香港廠商在內地成功轉型升級,為香港增添新的產業,打開全新的經濟局面。梁副主席讚揚香港廠商對國家發展的貢獻卓越,「無負於時代,無愧於子孫」。
 
深化改革開放 造就更便利的經營環境
梁副主席表示,每一代的工業家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困難和障礙,他勉勵業界要有憧憬、理想和目標,迎難而上。他認為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為港商在內地提供更便利的經營環境;「粵港澳大灣區」已有條件成為香港廠商即日來回的「經營圈」,而「一帶一路」倡議則是港商走向國際的大機遇,他鼓勵港人應好好把握這些機遇,並身體力行,走出香港。
 
張建宗:港商帶動了內地外貿體制改革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致辭時亦肯定了港商對國家發展的貢獻:「當時港商到內地投資,帶動了內地外貿體制的改革,並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時至今天,香港仍然是內地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而香港在服務國家的過程中亦乘勢轉型,發展成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多年來被眾多國際機構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
 
張司長表示,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並致力擴大與世界各國雙向投資和貿易往來,對香港企業而言是另一個歷史性發展機遇。他鼓勵香港企業繼續發揮企業自身的優勢,配合國家經濟發展方向,迎接更大商機。
 
港商昔日拓荒辛酸 成今天快樂回憶
午餐會的專題討論環節以「國家改革開放與香港 ── 回顧與前瞻」為題,由廠商會永遠名譽會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博士擔任主持,並邀請了6位工商界的重量級人物、經濟專家和學者擔任嘉賓講者,分享香港工商界40年來參與國家改革開放的經驗,並探討在新時代下,香港該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廠商會永遠名譽會長、原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是改革開放初期北上「拓荒」的工業家之一,陳會長憶述,當年內地交通基建落後,每次到內地廠房,都要花上幾天時間、輾轉經過多個城市才能抵埗,打長途電話往往更要等到通宵達旦才能接通,但現在回想過來,這些「痛苦經歷」已變成美好的回憶。而另一位「拓荒者」、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伍淑清博士亦指,在內地發展初期,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全憑「香港精神」和拼勁一一克服。
 
展望未來國家發展,兩名「拓荒者」不約而同表示,將繼續以拓荒者的精神「走出去」,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投資非洲;陳會長正籌備在埃塞俄比亞設廠,而伍博士近日獲委任為坦桑尼亞名譽領事,冀在當地打造港商的生產工業園,並將香港產品引進歐洲。
 
港商「基因」 影響非洲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兼任教授雷鼎鳴總結香港廠商對國家的貢獻時指,早年港商在珠三角投資設廠,將「香港模式」引入內地,推動國家工業發展,為國家躍升為「世界工廠」打下基礎。時至今天,香港這種「基因」被內地廠家保存下來,並隨着「一帶一路」倡議,傳播至非洲和波蘭等沿線國家,影響世界;「香港廠家值得為自己而驕傲」。
 
中國銀行(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謝國樑認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原有的「前店後廠」的經貿關係亦有所轉變,香港今後可發揮國際金融、航運和物流中心的優勢與大灣區城市共同打造產業鏈,發揮比較優勢。
 
把握機遇 驅動創科
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香港的關鍵角色沒有被淡化,去年更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支持,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被譽為港產獨角獸的商湯科技,其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表示,本港大學滙聚高質素的國際專才,基礎研究表現穩健,具備優勢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他認為香港在「再工業化」的路上,需要有更多信心和決心,特別要把握未來兩年的關鍵時刻,他引用已故鄧小平先生的名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建議港府要增加資源培訓本地科技人才,以建立穩健的創新基礎,推動香港經濟轉型。
       
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認為,本港與大灣區的科技發展範疇大同小異,有很多協作空間,未來宜按不同城市的比較優勢,做好分工。他續指,留意到近來不同工業領域的港商均有意回流到香港製造,故香港實踐「再工業化」已不是一個選擇,而是必需的工作,而兩屆政府在創新科技領域投入近千億港元,查毅超形容這是一個「黃金機會」以優化工業界生態圈,建議業界善用港府新增基金和資源,提升生產技術,轉型升級。

按此瀏覽更多活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