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嶺大發表「大灣區港資製造業研究報告」
重新審視內地港資製造業的價值 倡粵港政府加以重視扶持
為推動粵港兩地政府更重視內地港資製造業,並加強支援,以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和香港「再工業化」的發展步伐,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早前獲工業貿易署BUD專項基金資助,委託了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進行「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策略」的顧問研究,深入探討大灣區內港資製造業的現況,以及它們在區域發展中的角色、價值和優勢,並就企業轉型升級提出發展策略和政策建議。廠商會聯同嶺南大學於今日(17日)舉行發佈會,公佈有關的研究結果及建議。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在發佈會上表示,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港資製造業企業一直以「延外發展」的模式在珠三角地區建立根基,在區內以至本港的經濟發展擔當重要角色,惟坊間一直對這些被視為「境外產業」的本港工業欠缺全面和系統性的量化研究,間接令它們的貢獻被忽視。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將為本港製造業帶來新時代機遇,驅使工業要加快實現「轉型升級」,他期望是次研究能令有關當局全面掌握港資工業的現況,盡快制定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工業政策,並與內地有關當局協調合作,推動業界可持續發展。
是次研究由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領導的團隊耗時一年多進行,除了於2019年3月至7月期間以問卷形式,訪問了400間在「粵港澳大灣區」9市設廠的港資廠商外,亦進行了15次深入訪談和3場焦點小組,對象包括廠商代表、公營機構人員和專家學者等。除了收集第一手數據,研究團隊亦通過挖掘包括國家工商總局在內的大數據的方式,希望能更具體、更仔細地反映出港資製造業在大灣區內的經營情況。是次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港資製造業企業對大灣區的經濟貢獻
研究顯示,最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9市含港資成分的在營製造業企業的數目,整體呈平穩上升趨勢;2018年達21,345家,累計的註冊資本達人民幣3,177億,而2017年營業利潤達人民幣540億。研究分別利用樣本調查及大數據結果推算9市港資製造業企業在2017-18年度內地業務的營運表現,估算他們的投資額約4,681億港元、營業額約9,003億港元,繳納稅款約281億港元。於2018年,這些企業共提供271萬個就業職位。
大灣區港資製造業企業對香港的經濟貢獻被低估
被訪企業中,近九成的總部設於香港,作為營運和控制中心,全部表示無意撤離香港,相信跟香港擁有健全的法例、簡單清楚的稅制有關。但報告指出,大部分在「粵港澳大灣區」9市從事製造業務的港商,在香港本地的統計上不會被歸類為「製造業」,其在香港的身分多為「貿易商」。然而,他們在港的業務活動卻往往涉及與製造業相關的技術支援服務,當中以「採購生產物料」、「產品設計」、「品質控制」,以及「樣本及工模製造」4項的比率較高(60% - 82%),這些活動雖屬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性輸入,但從業員只會被劃分為服務業員工,其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亦被歸類入服務業,導致港資製造業的實際作用未獲全面反映,使得以「延外發展」為主的香港製造業的實際範圍、規模和貢獻因而被低估。
此外,不少港商在香港和內地的業務均有採用由本港服務業提供的專業服務,帶動了與貿易相關的專業服務的需求。根據是次研究利用調查結果進行的估算,「粵港澳大灣區」9市港資製造業企業在兩地業務使用香港專業服務的開支總額中,以「融資貸款及其他金融服務」及「物流、物料/零件採購及倉儲管理」方面的金額最高,分別合共約117億港元及114億港元,其次是「生產機組安裝設計和保養」(合共約23億港元)、「會計/財務及審計」(合共約19億港元)、「保險」(合共約13億港元)及「資訊科技」(合共約10億港元),反映雖然現時大部分港商的生產基地已遷移至內地,但仍然與香港經濟體系保持連繫和合作,為本地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貢獻。
港資製造業企業的經營及升級轉型情況
隨着經營環境不斷改變,加上中央政府政策的推動,港資製造業企業的經營方式已改變。有別於早年大多港商以「三來一補」形式進駐珠三角,大部分被訪企業為獨資經營(76.8%),業務市場亦已由以往依賴出口,改為兼營出口和內銷(59.3%);三分之二受訪企業同時兼顧原創設計及/品牌生產,反映不少港商已投入內銷市場,銷售策略逐漸向內外需兼顧的結構轉型,而主要業務的營運模式亦愈趨多樣化。
而在實踐「轉型升級」方面,最多企業採取「推動產品檔次向高端發展、開發新產品」(64.0%),其次是「增強產品設計工作」(55.3%)、「提高機器或系統效能」(52.5%),以及「將部分或全部生產自動化」(48.8%);而展望未來3至5年,有意額外投入資金以進行轉型升級或擴充業務的企業,預算的金額以「港元100萬至500萬以下」佔最多(21.3%),而「港元5,000萬以上」則隨其後(15.3%),反映大部分企業已積極迎接全球市場經營環境的變化和應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的需要。
內地港資製造業企業面對的經營困難
調查結果反映,目前港商在內地經營碰到的困難主要跟政策制度相關,包括稅務和行政事項、環保政策、勞動法規等。香港方面,最多受訪企業認為香港「欠缺完整的工業政策作為發展方向」(4.23分)是導致他們在港經營困難的因素,其次是「缺乏技術型人才,行業斷層問題嚴重」(3.96分),以及「土地、租金、公用服務成本高昂」(3.88分)。不少受訪港商認為香港政府支持製造業發展的力度不足,推出的扶持措施和計劃的針對性及有效性都有待加強。此外,他們反映政府長期忽略了以「延外發展」模式經營的港資製造業企業,漠視他們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又未有盡力推廣現代工業的新模式和新變化,導致社會整體輕視工業的價值和其對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政策建議
嶺南大學魏向東教授總結是次研究時指出,多年來香港廠商的生產既有效率亦有質素保證,得到外界高度評價,如果政府能帶頭推動製造業的發展,促進業界改革創新,將有助本港經濟朝多元化發展。為此,研究團隊借鑑了11個國家或地區推行新工業政策的經驗,向內地及本港政府作出了以下協助一眾港資廠商應對工業4.0發展需要、實現轉型升級的具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向特區政府提出的對策建議:
(一)由特區政府成立更高層次的跨界別專責部門,推動香港的工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兩者達致互相補足、相輔相成;主動和廣東省合作,帶領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參與各行業的工業中心運作。
(二)改變政府職能,加強與企業溝通和合作,制訂協助產業轉型升級的藍圖,引導企業認知轉型升級對企業帶來的優勢,以增強他們投入產業升級的決心和信心。
(三)全面檢討大學教育及資助撥款機制和評核指標,肯定參與應用研究工作學者的付出;由政府牽頭成立「傳統產業創新聯盟」,鼓勵業界團結、共同合作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實力。
(四)全面檢討現有的扶助政策措施,將以「前店後廠」方式運作的港資企業納入各項工業和創新資助計劃的扶持對象,為廠商提供適切的稅務優惠及補貼,刺激業界推行轉型升級。
(五)搭建有效的銷售管道和網絡,加強港商以「集體行動」的模式進入內銷市場;設立一個能專門供港商查詢關於內銷實務操作的機構,提高港商進入內地市場的競爭力。
(六)協助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給予更多具體的政策扶持,包括共同考察、展覽、招商及推動品牌等工作。
向內地政府(包括中央相關部委、廣東省及大灣區9市政府)提出的對策建議:
(一)於大灣區建立跨區域政府管理和協調制度及相關常設機構;訂立以「官產學研」為本的科研創新體系,協助企業採用新的生產銷售方式和開發新產品;成立由政府獨立出資或與大企業共同出資,各行業協會和大學及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分行業的工業創新中心,並由工業創新中心成立一所附屬應用科技大學。
(二)加大灣區9市地方政府推動傳統製造港商轉型升級工作的力度。
(三)完善制度化、標準化、法制化的建設工作,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執法力度之餘,強化諮詢業界工作,打造優質、公平和對業界友善的營商環境。
(四)在灣區周邊城市建設「加工貿易園區」和建立「粵港澳製造業官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園區」(簡稱:「港資製造業飛地」),以降低企業發展工業4.0的成本及加快邊沿地帶的城市化發展。
(五)於廣東全省就行政事業訂定統一性的收費項目,建立稅費項目清單制度,刪去過時過多的稅費項目及不必要的地方收費;成立專責部門,以協助港商完善處理因註銷所產生的各種問題。
(六)推出降低港商在內地借貸融資成本的措施,逐步構建一個多層次、多管道、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七)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追究落實制度,強化官員對知識產權的概念和執法力度。
廠商會表示,是次報告對粵港兩地政府全面掌握港資工業界的實際規模、範圍、經營情況,以及其在大灣區發展的定位、價值和優勢有重大幫助,稍後會將是次報告提交予相關政府部門和團體參考。廠商會期望,中央各部委、廣東省政府和特區政府,以及有關地區的官產學研四方能加強合作,將港資製造業的發展潛力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這樣不但能進一步發揮港資製造業對香港經濟多元化、就業的貢獻,亦對推動香港成為國際科創中心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功用。
同場舉行「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
廠商會亦認為,在「再工業化」的過程中,有關當局應思考如何重新規劃粵港的產業分工協作格局以及促進境內外工業之間良性互動關係,達致「內外兼顧、內外並舉」。
為了引導各界思考香港工業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大會於下午同場舉行「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邀得多位本港及內地經濟專家和學者擔任主講嘉賓,他們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榮譽總監雷鼎鳴教授、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先生、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常務副院長、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何俊志教授、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副教授李小瑛博士,各位講者就內地港資製造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交流,他們具前瞻性的真知灼見,為香港工業的整體產業發展帶來重要的啟示。
出席是次發佈會及高峰論壇的廠商會領導尚包括:廠商會史立德第一副會長、第二副會長徐晉暉、副會長陳國民、黃震、盧金榮、吳國安,以及行政總裁楊立門。
吳宏斌會長促請港府盡快制定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工業政策,扶持業界可持續發展
陳國民副會長指,是次研究有助全面了解大灣區內港資製造業的經營情况
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右)、副總監周文港博士(左)簡介研究結果
大會同場舉行「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講者包括:左起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先生、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兼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榮譽總監雷鼎鳴教授、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及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右五)、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左五)、廠商會史立德第一副會長(左四)、副會長黃震(左二)、吳國安(右二)、行政總裁楊立門(右一),與一眾講者包括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右四)、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榮譽總監雷鼎鳴教授(左三)、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先生(右三)合照。
《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全文,請按此
報告中英文摘要,請按此
大灣區港資製造業數據一覽,請按此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在發佈會上表示,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港資製造業企業一直以「延外發展」的模式在珠三角地區建立根基,在區內以至本港的經濟發展擔當重要角色,惟坊間一直對這些被視為「境外產業」的本港工業欠缺全面和系統性的量化研究,間接令它們的貢獻被忽視。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將為本港製造業帶來新時代機遇,驅使工業要加快實現「轉型升級」,他期望是次研究能令有關當局全面掌握港資工業的現況,盡快制定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工業政策,並與內地有關當局協調合作,推動業界可持續發展。
是次研究由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領導的團隊耗時一年多進行,除了於2019年3月至7月期間以問卷形式,訪問了400間在「粵港澳大灣區」9市設廠的港資廠商外,亦進行了15次深入訪談和3場焦點小組,對象包括廠商代表、公營機構人員和專家學者等。除了收集第一手數據,研究團隊亦通過挖掘包括國家工商總局在內的大數據的方式,希望能更具體、更仔細地反映出港資製造業在大灣區內的經營情況。是次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港資製造業企業對大灣區的經濟貢獻
研究顯示,最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9市含港資成分的在營製造業企業的數目,整體呈平穩上升趨勢;2018年達21,345家,累計的註冊資本達人民幣3,177億,而2017年營業利潤達人民幣540億。研究分別利用樣本調查及大數據結果推算9市港資製造業企業在2017-18年度內地業務的營運表現,估算他們的投資額約4,681億港元、營業額約9,003億港元,繳納稅款約281億港元。於2018年,這些企業共提供271萬個就業職位。
大灣區港資製造業企業對香港的經濟貢獻被低估
被訪企業中,近九成的總部設於香港,作為營運和控制中心,全部表示無意撤離香港,相信跟香港擁有健全的法例、簡單清楚的稅制有關。但報告指出,大部分在「粵港澳大灣區」9市從事製造業務的港商,在香港本地的統計上不會被歸類為「製造業」,其在香港的身分多為「貿易商」。然而,他們在港的業務活動卻往往涉及與製造業相關的技術支援服務,當中以「採購生產物料」、「產品設計」、「品質控制」,以及「樣本及工模製造」4項的比率較高(60% - 82%),這些活動雖屬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性輸入,但從業員只會被劃分為服務業員工,其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亦被歸類入服務業,導致港資製造業的實際作用未獲全面反映,使得以「延外發展」為主的香港製造業的實際範圍、規模和貢獻因而被低估。
此外,不少港商在香港和內地的業務均有採用由本港服務業提供的專業服務,帶動了與貿易相關的專業服務的需求。根據是次研究利用調查結果進行的估算,「粵港澳大灣區」9市港資製造業企業在兩地業務使用香港專業服務的開支總額中,以「融資貸款及其他金融服務」及「物流、物料/零件採購及倉儲管理」方面的金額最高,分別合共約117億港元及114億港元,其次是「生產機組安裝設計和保養」(合共約23億港元)、「會計/財務及審計」(合共約19億港元)、「保險」(合共約13億港元)及「資訊科技」(合共約10億港元),反映雖然現時大部分港商的生產基地已遷移至內地,但仍然與香港經濟體系保持連繫和合作,為本地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貢獻。
港資製造業企業的經營及升級轉型情況
隨着經營環境不斷改變,加上中央政府政策的推動,港資製造業企業的經營方式已改變。有別於早年大多港商以「三來一補」形式進駐珠三角,大部分被訪企業為獨資經營(76.8%),業務市場亦已由以往依賴出口,改為兼營出口和內銷(59.3%);三分之二受訪企業同時兼顧原創設計及/品牌生產,反映不少港商已投入內銷市場,銷售策略逐漸向內外需兼顧的結構轉型,而主要業務的營運模式亦愈趨多樣化。
而在實踐「轉型升級」方面,最多企業採取「推動產品檔次向高端發展、開發新產品」(64.0%),其次是「增強產品設計工作」(55.3%)、「提高機器或系統效能」(52.5%),以及「將部分或全部生產自動化」(48.8%);而展望未來3至5年,有意額外投入資金以進行轉型升級或擴充業務的企業,預算的金額以「港元100萬至500萬以下」佔最多(21.3%),而「港元5,000萬以上」則隨其後(15.3%),反映大部分企業已積極迎接全球市場經營環境的變化和應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的需要。
內地港資製造業企業面對的經營困難
調查結果反映,目前港商在內地經營碰到的困難主要跟政策制度相關,包括稅務和行政事項、環保政策、勞動法規等。香港方面,最多受訪企業認為香港「欠缺完整的工業政策作為發展方向」(4.23分)是導致他們在港經營困難的因素,其次是「缺乏技術型人才,行業斷層問題嚴重」(3.96分),以及「土地、租金、公用服務成本高昂」(3.88分)。不少受訪港商認為香港政府支持製造業發展的力度不足,推出的扶持措施和計劃的針對性及有效性都有待加強。此外,他們反映政府長期忽略了以「延外發展」模式經營的港資製造業企業,漠視他們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又未有盡力推廣現代工業的新模式和新變化,導致社會整體輕視工業的價值和其對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政策建議
嶺南大學魏向東教授總結是次研究時指出,多年來香港廠商的生產既有效率亦有質素保證,得到外界高度評價,如果政府能帶頭推動製造業的發展,促進業界改革創新,將有助本港經濟朝多元化發展。為此,研究團隊借鑑了11個國家或地區推行新工業政策的經驗,向內地及本港政府作出了以下協助一眾港資廠商應對工業4.0發展需要、實現轉型升級的具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向特區政府提出的對策建議:
(一)由特區政府成立更高層次的跨界別專責部門,推動香港的工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兩者達致互相補足、相輔相成;主動和廣東省合作,帶領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參與各行業的工業中心運作。
(二)改變政府職能,加強與企業溝通和合作,制訂協助產業轉型升級的藍圖,引導企業認知轉型升級對企業帶來的優勢,以增強他們投入產業升級的決心和信心。
(三)全面檢討大學教育及資助撥款機制和評核指標,肯定參與應用研究工作學者的付出;由政府牽頭成立「傳統產業創新聯盟」,鼓勵業界團結、共同合作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實力。
(四)全面檢討現有的扶助政策措施,將以「前店後廠」方式運作的港資企業納入各項工業和創新資助計劃的扶持對象,為廠商提供適切的稅務優惠及補貼,刺激業界推行轉型升級。
(五)搭建有效的銷售管道和網絡,加強港商以「集體行動」的模式進入內銷市場;設立一個能專門供港商查詢關於內銷實務操作的機構,提高港商進入內地市場的競爭力。
(六)協助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給予更多具體的政策扶持,包括共同考察、展覽、招商及推動品牌等工作。
向內地政府(包括中央相關部委、廣東省及大灣區9市政府)提出的對策建議:
(一)於大灣區建立跨區域政府管理和協調制度及相關常設機構;訂立以「官產學研」為本的科研創新體系,協助企業採用新的生產銷售方式和開發新產品;成立由政府獨立出資或與大企業共同出資,各行業協會和大學及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分行業的工業創新中心,並由工業創新中心成立一所附屬應用科技大學。
(二)加大灣區9市地方政府推動傳統製造港商轉型升級工作的力度。
(三)完善制度化、標準化、法制化的建設工作,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執法力度之餘,強化諮詢業界工作,打造優質、公平和對業界友善的營商環境。
(四)在灣區周邊城市建設「加工貿易園區」和建立「粵港澳製造業官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園區」(簡稱:「港資製造業飛地」),以降低企業發展工業4.0的成本及加快邊沿地帶的城市化發展。
(五)於廣東全省就行政事業訂定統一性的收費項目,建立稅費項目清單制度,刪去過時過多的稅費項目及不必要的地方收費;成立專責部門,以協助港商完善處理因註銷所產生的各種問題。
(六)推出降低港商在內地借貸融資成本的措施,逐步構建一個多層次、多管道、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七)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追究落實制度,強化官員對知識產權的概念和執法力度。
廠商會表示,是次報告對粵港兩地政府全面掌握港資工業界的實際規模、範圍、經營情況,以及其在大灣區發展的定位、價值和優勢有重大幫助,稍後會將是次報告提交予相關政府部門和團體參考。廠商會期望,中央各部委、廣東省政府和特區政府,以及有關地區的官產學研四方能加強合作,將港資製造業的發展潛力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這樣不但能進一步發揮港資製造業對香港經濟多元化、就業的貢獻,亦對推動香港成為國際科創中心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功用。
同場舉行「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
廠商會亦認為,在「再工業化」的過程中,有關當局應思考如何重新規劃粵港的產業分工協作格局以及促進境內外工業之間良性互動關係,達致「內外兼顧、內外並舉」。
為了引導各界思考香港工業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大會於下午同場舉行「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邀得多位本港及內地經濟專家和學者擔任主講嘉賓,他們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榮譽總監雷鼎鳴教授、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先生、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常務副院長、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何俊志教授、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副教授李小瑛博士,各位講者就內地港資製造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交流,他們具前瞻性的真知灼見,為香港工業的整體產業發展帶來重要的啟示。
出席是次發佈會及高峰論壇的廠商會領導尚包括:廠商會史立德第一副會長、第二副會長徐晉暉、副會長陳國民、黃震、盧金榮、吳國安,以及行政總裁楊立門。
吳宏斌會長促請港府盡快制定全面且具前瞻性的工業政策,扶持業界可持續發展
陳國民副會長指,是次研究有助全面了解大灣區內港資製造業的經營情况
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右)、副總監周文港博士(左)簡介研究結果
大會同場舉行「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講者包括:左起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先生、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兼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榮譽總監雷鼎鳴教授、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及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右五)、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左五)、廠商會史立德第一副會長(左四)、副會長黃震(左二)、吳國安(右二)、行政總裁楊立門(右一),與一眾講者包括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右四)、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榮譽總監雷鼎鳴教授(左三)、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先生(右三)合照。
《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全文,請按此
報告中英文摘要,請按此
大灣區港資製造業數據一覽,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