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提交2020年《施政報告》建議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的雙重打擊下,香港經濟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早前向行政長官提交了一系列有關重振經濟、紓解企業困境,以及推動香港長遠發展等共17項的《施政報告》建議。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表示:「疫情反反覆覆,部份行業已屆無以為繼的緊要關頭,抗疫時間拉長,亦勢必加重香港公共財政負擔,庫房遲早過度消耗;政府當務之急是要控制好疫情,並盡早推出『防疫抗疫基金3.0』支援企業,以及積極探求如何讓經濟『與疫共存』,讓社會早日回復正常。」

吳會長亦指,今次疫情重創旅遊業,繼而震動零售業,對經濟帶來巨大衝擊,再次暴露了香港經濟結構過於倚賴服務業的深層次問題。他希望政府能進一步加快「再工業化」發展,特別是強化政府自身於產業發展中的角色,甚至可參考年初推動本地口罩工業的成功經驗,由政府擔起「引航」的角色,直接介入制定全面工業發展藍圖。同時,港府亦可因應不同行業的發展需求,在資金、技術和市場渠道上提供到位和切實可行的支援。

雖然製造業正面臨全球產業鏈重塑的挑戰,「香港製造」產品又被打壓,但吳會長認為「危中有機」,香港可把握國際產業格局調整的機遇,吸引從事高增值製造業的港商、內地企業甚至跨國公司來港設立生產線,並利用「香港品牌」作為重建國際形象的其中一個賣點,展現香港的競爭力和核心價值;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應配合中央「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的新發展格局,協助港商加快「從出口轉內銷」方向轉型,抓緊內循環的商機。

以下為廠商會對施政報告的建議:

促進經濟重啟

1.防疫與經濟發展「兩手抓」。廠商會歡迎政府推行和適時延長自願性的普及社區檢測,建議政府應進一步動員社會各界,齊心防疫、抗疫,包括本港制定和公布更系統化、高透明度的「可鬆可緊」疫情管控機制,讓經濟「與疫同行」,加快經濟重啟的步伐。

2.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的資金支持。廠商會歡迎延展「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的安排;希望政府盡快推行「防疫抗疫基金3.0」,進一步支援特定行業,並為製造業和進出口貿易業提供現金補助;將「保就業」計劃的資助期延長為9個月以上;向「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注資,研究引入「循環式」批核機制;「BUD專項基金」資助地域範圍一次過地延展至全球。

3.以品牌為切入點推廣香港形象。將推廣「香港品牌」作為香港形象重建的著力點和拓展對外經貿關係的工作方向之一;透過推廣「香港品牌」助力港商化解當前國際環境突變的風險;在內地和海外舉辦宣傳香港品牌的標誌性活動;協助港商「抱團出海」,於境外市場設立「香港品牌」的分銷設施和推廣項目。

4.助力企業拓展本銷及區域市場。發布周邊市場的資訊,為港商引薦市場進入的渠道;「BUD專項基金」和「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擴大至包含以本港市場為主攻目標的項目;政府採購訂立「香港品牌優先」的原則,牽頭、協助舉辦全港性促銷活動或展銷會。

推動工業再出發

5.制定整全的再工業化政策。適時提升「再工業化」的政策定位,制定具前瞻性、可操作性、整全的「再工業化」政策;強化「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的角色;考慮組建專責部門作為「再工業化」的執行機構。

6.提升政府於產業發展中的角色。激活政府的經濟功能,推動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角色實現全面提升;考慮為「再工業化」投資提供稅務優惠;引導社會共建有利於工業發展的生態系統。

7.把握國際產業格局調整的機遇。及早應對「後疫情時代」國際供應鏈體系的演變;佈局和發展策略性工業,擔當抵禦「去中國化」的緩衝帶;主動「招商引資」,吸引企業來港設立生產線;設立促進產業轉移的服務窗口。

提升創科生態

8.推動科技成果的應用。將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作為創新科技政策的重中之重;批核「創新及科技基金」時,注重對商品化、應用性等元素的考量;敦促大學調整科研經費撥款機制,改善對研究人員的績效評審;倡導「港研港用」。

9.構建以企業為本的創新生態。優化創科基金的撥款機制,改變較依賴科研機構執行資助計劃的做法;對大型企業一視同仁,並結合其特點提供適切的支援。

10.設恆常基金以支援數碼轉型。將「遙距營商計劃」提升為常設的「數碼轉型促進計劃」;資助範圍從「硬技術」延展至涵蓋「軟技能」;設立「示範項目」,推廣本地數碼轉型的經驗。

支援延外發展

11.重視港企延外發展的作用。認同和重視廠商「延外發展」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支援、推動在內地和海外的港資企業實現升級轉型;激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屬下的「支援加工貿易專責小組」,並提升為「粵港製造業投資關注小組」。

12.協助港商融入「內循環」。配合「雙循環」的國策,鼓勵和協助港商加快「出口轉內銷」,拓寬電子商貿的內銷渠道,依託「香港品牌」參與內循環;向中央爭取為港商拓展內銷提供便利化安排,推動兩地產品檢測報告「一證兩認」,為加工貿易產品內銷「拆牆鬆綁」,對港產品准予進口環節增值稅減免或「先銷售,後徵稅」。

13.資金過河促境外工業升級。將支援內地港企的產業升級正式納為創新及科技局的基本職能;允許和推動香港的科研資源「過河」;「創新及科技基金」對港商於境外進行的研發活動提供資助。

14.促進跨境的共性研發合作。向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等機構增撥專門的科研經費,推動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發與攻堅,優化科技研發平台的營運;促進本地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爭取突破關鍵性技術瓶頸;加強與內地科研機構的聯繫與對接。

推進大灣區建設

15.藉抗疫合作加速制度融合。盡快推行港版「健康碼」,並以此基礎上,加快三地政府就檢測資源的互認、互通、互助進行協商,推進公共衞生資源整合;促進大灣區內社會民生領域政策協調的恆常化,加快實現標準和管理制度的統一化。

16.理順跨境工作的稅務安排。爭取准許港人在疫情期間滯留內地的天數免於計入183天;向中央爭取將大灣區劃為特殊「通勤區」,允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或居住的港澳人士在計算界定納稅義務的停留天數時可獲得特別的豁除;建議廣東省優化「港人港稅」政策的執行機制,並放寬財政補貼的適用範圍。

17.建品牌大灣區拓合作空間。將「香港品牌」優勢作為本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導入點;提議「品牌大灣區」願景,倡導將「品牌經濟」打造成為大灣區的另一張區域「名片」;協助香港業界深耕區域市場,引領和推動大灣區整體的品牌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