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倡五大發展策略
搞活香港夜間經濟
特區政府近日提出要搞活夜間經濟,鞏固香港復甦動力;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政策研究部日前發表題為《借鑒外地經驗「點亮」香港夜間經濟》的報告(報告),指目前香港夜間商業活動的復甦步伐嚴重落後於本地整體消費市道,並參考內地和海外經驗,總結出5大發展策略,包括建議政府制訂長遠發展藍圖、為夜間商戶塑造有利的營商環境、拓展更多具特色及創新的夜經濟項目、打造夜間地標和標誌性活動,以及推出「夜間消費券計劃」等,以激活本地夜間經濟。
報告認為,導致近來本港夜間經濟活動偏冷的因素不一而足;一來新冠疫情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市民生活模式,二來近期投資市場前景不明朗,影響消費氣氛。與此同時,香港勞動力嚴重短缺,不少商戶礙於人手不足和勞工成本飆升的壓力,被迫縮短營業時間,變相令夜間的娛樂消遣選擇進一步減少,削弱市民夜間外出的意慾,形成惡性循環。再加上訪港旅遊業復甦比預期緩慢,而本地市民又熱衷北上消費,種種因素都加劇香港「假日經濟」和夜間經濟活動滑坡的壓力。
從另一個角度看,全球各地的夜間經濟均遭受新冠疫情的打擊,近乎無一倖免,不過一些倚重夜間產業的城市卻「早著先鞭」,及時推出應變之策,讓夜經濟在疫後迅速復常,甚至成為當地經濟復甦的重要動力。報告認為,雖然內地和海外城市拓展夜間經濟的做法不一,均是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但當中有5大共通點,值得香港借鑒:
1. 立長策。大多數城市,例如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澳洲悉尼和中國上海在發展夜間經濟時並非視之為權宜之計或者短效的應急方案,而是將其正式納入城市的發展規劃和產業經濟的中長期策略中。報告建議香港亦應制定「香港夜間經濟發展藍圖」,加強政府的引導,並針對香港服務業面臨的結構性、整體性問題,例如人手短缺、服務質素、科技應用等尋求解決方案。
2. 重協調。夜間經濟既屬商貿政策範圍,亦牽涉及城市治理和民生問題,政府除了為夜間商戶塑造有利的營商環境,亦需平衡經濟活動及居民生活和社區環境的考量,因此不少城市均有專門行政機構來負責夜間活動的決策、統籌和管理事宜,並擔當政府、商戶和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樑。報告建議香港可研究設立「官民共管」的統籌協調機制、加快規管制度的「拆牆鬆綁」,以及優化配套設施等。
3. 拓內容。各地城市近年著意把文化創意、體育、觀光甚至科技等新元素引入夜生活,打造新鮮體驗來吸引人流,維持夜間經濟的「熱度」。例如,倫敦、柏林、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城市除深化傳統酒吧文化外,還開設24小時「不打烊」博物館,推出特色展覽活動。而內地不少地方政府亦以「銀彈政策」等實質性的支持來鼓勵、協助商家推動夜間商業服務和經濟業態多樣化。報告建議香港可發動民間集思廣益、鼓勵各地區整合和發揮特色資源,並推行類似「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專案,以及對開發創新的夜經濟項目提供財務誘因和協助,例如可參考「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劃」推出專項資助
4. 造亮點。由政府與業界共同打造城市的夜間地標和標誌性活動,以作為城市的「夜品牌」,不但有助於增強夜間經濟的吸睛力與知名度,還能凸顯城市的特色與形象;而近年內地亦盛行籌辦具持續性、綜合性的旗艦型夜間活動。報告建議香港可打造標誌性項目(包括十八區的夜間地標、旗艦型活動)、釐訂香港「夜品牌」的發展方向,並加強在本地、內地和國際上的推廣宣傳。
5. 擴需求。本地鮮有由政府以「有形之手」推動夜間經濟復興的先例,政府和各界或可從海外的經驗中獲得靈感和啓發。除了透過「供應端」的改革以盤活本地夜間經濟之外,亦建議香港可善用本地成熟的電子消費券的基建和近期向訪港旅客「派福利」的經驗,研究由政府推出「夜間消費券計劃」和支持業界派發「夜間優惠券」的可行性,藉此激發本地市民和遊客的需求,直接為夜間經濟注入新動能。
報告認為,導致近來本港夜間經濟活動偏冷的因素不一而足;一來新冠疫情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市民生活模式,二來近期投資市場前景不明朗,影響消費氣氛。與此同時,香港勞動力嚴重短缺,不少商戶礙於人手不足和勞工成本飆升的壓力,被迫縮短營業時間,變相令夜間的娛樂消遣選擇進一步減少,削弱市民夜間外出的意慾,形成惡性循環。再加上訪港旅遊業復甦比預期緩慢,而本地市民又熱衷北上消費,種種因素都加劇香港「假日經濟」和夜間經濟活動滑坡的壓力。
從另一個角度看,全球各地的夜間經濟均遭受新冠疫情的打擊,近乎無一倖免,不過一些倚重夜間產業的城市卻「早著先鞭」,及時推出應變之策,讓夜經濟在疫後迅速復常,甚至成為當地經濟復甦的重要動力。報告認為,雖然內地和海外城市拓展夜間經濟的做法不一,均是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但當中有5大共通點,值得香港借鑒:
1. 立長策。大多數城市,例如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澳洲悉尼和中國上海在發展夜間經濟時並非視之為權宜之計或者短效的應急方案,而是將其正式納入城市的發展規劃和產業經濟的中長期策略中。報告建議香港亦應制定「香港夜間經濟發展藍圖」,加強政府的引導,並針對香港服務業面臨的結構性、整體性問題,例如人手短缺、服務質素、科技應用等尋求解決方案。
2. 重協調。夜間經濟既屬商貿政策範圍,亦牽涉及城市治理和民生問題,政府除了為夜間商戶塑造有利的營商環境,亦需平衡經濟活動及居民生活和社區環境的考量,因此不少城市均有專門行政機構來負責夜間活動的決策、統籌和管理事宜,並擔當政府、商戶和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樑。報告建議香港可研究設立「官民共管」的統籌協調機制、加快規管制度的「拆牆鬆綁」,以及優化配套設施等。
3. 拓內容。各地城市近年著意把文化創意、體育、觀光甚至科技等新元素引入夜生活,打造新鮮體驗來吸引人流,維持夜間經濟的「熱度」。例如,倫敦、柏林、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城市除深化傳統酒吧文化外,還開設24小時「不打烊」博物館,推出特色展覽活動。而內地不少地方政府亦以「銀彈政策」等實質性的支持來鼓勵、協助商家推動夜間商業服務和經濟業態多樣化。報告建議香港可發動民間集思廣益、鼓勵各地區整合和發揮特色資源,並推行類似「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專案,以及對開發創新的夜經濟項目提供財務誘因和協助,例如可參考「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劃」推出專項資助
4. 造亮點。由政府與業界共同打造城市的夜間地標和標誌性活動,以作為城市的「夜品牌」,不但有助於增強夜間經濟的吸睛力與知名度,還能凸顯城市的特色與形象;而近年內地亦盛行籌辦具持續性、綜合性的旗艦型夜間活動。報告建議香港可打造標誌性項目(包括十八區的夜間地標、旗艦型活動)、釐訂香港「夜品牌」的發展方向,並加強在本地、內地和國際上的推廣宣傳。
5. 擴需求。本地鮮有由政府以「有形之手」推動夜間經濟復興的先例,政府和各界或可從海外的經驗中獲得靈感和啓發。除了透過「供應端」的改革以盤活本地夜間經濟之外,亦建議香港可善用本地成熟的電子消費券的基建和近期向訪港旅客「派福利」的經驗,研究由政府推出「夜間消費券計劃」和支持業界派發「夜間優惠券」的可行性,藉此激發本地市民和遊客的需求,直接為夜間經濟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