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辦中美貿易磨擦應對策略午餐會
中美雙方雖有望重啟貿易談判,但進度緩慢,企業仍需作好準備,以抗禦未來形勢可能隨時出現反覆的風險。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於日前(7月19日)舉行「中美貿易磨擦應對策略午餐會」,請來製造業界的代表及不同界別的專家,向會員分享應對貿易戰的經驗和看法。午餐會共吸引過百人出席,主要嘉賓包括署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陳百里、中聯辦經濟部貿易處綜合組處長馬戰軍、副處長劉紅裕以及「冠名贊助商」工銀亞洲行政總裁武龍及副行政總裁唐希強。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博士致辭時指,自貿易戰開打以來,多重不明朗因素籠罩着香港,多項數據均顯示本港經濟有下行風險,加上業界普遍對貿戰能在短期內達成協議並不樂觀,香港廠商須尋求轉變,除積極「走出去」發展多元化市場及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外,亦應加緊升級國內的生產線,提高效率及增強競爭力,才能抗逆求存。
吳會長又指,「一帶一路」倡議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在現今保護主義升溫的環境下,正好為港商帶來一番新機遇,故近年廠商會組織了幾次訪問團前往中亞、埃塞俄比亞,以及孟加拉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他認為這些新興國家近年在中國大力協助發展基建下,經濟正急速增長,形成具潛力的產品市場,加上當地政府積極吸引外商投資,絕對是港商投資建廠以及開拓市場的新選擇。
在廠商會行政總裁楊立門主持的討論環節上,長江製衣有限公司董事兼廠商會常務會董陳淑玲、飛達帽業集團副主席顏寶鈴及億和精密工業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廠商會會董張傑分別分享了他們在埃塞俄比亞、孟加拉、越南及墨西哥設廠的經驗,他們認為這些國家充裕的勞動力、低廉的工資,以及較低的稅率很吸引,但同時亦存在各種挑戰,例如勞工的教育水平不高、語言不通、缺乏生產供應鏈和基礎設施尚未完善等,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克服,可能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適應,故此廠商在投資前必須要有完善周詳的計劃;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貿易戰雖然對廠商利潤造成壓力,但同時亦是很好的機會讓他們重整生產網絡的佈局。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自貿戰開始以來,推出不少措施幫助中小企應對挑戰及紓困。信用保險局總監黎衍平指,該局為出口商提供免費的買家信用評估服務及額外的付貨前風險保障,即使海外買家因加徵關稅而拒絕提貨也能獲保障。生產力局總裁畢堅文指,BUD Fund的申請持續上升,特別是涉及東南亞市場的項目,反映企業正加快步伐開拓市場,然而,他建議廠商在「走出去」的同時,不要放棄在國內的生產線,相反更要加快朝向工業4.0升級,他解釋十多年前有不少外國投資者將國內廠房搬遷往東南亞或墨西哥,但大部份都是失敗告終,最終都是搬回國內;他認為廠商搬往東南亞,可視為「短期安排」,長遠國內廠房應進行轉型升級,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一定有能力抗禦貿易戰。他亦留意到現時只有30%在東莞設廠的企業有做內銷,他認為廠商應多發展國內市場特別是大灣區,除了市場規模龐大外,文化及地理位置相近,對港商而言均有優勢。
其他講者尚包括「冠名贊助商」工銀亞洲大灣區公司業務部總經理杜俊傑及工銀亞洲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詹偉基。杜俊傑建議廠商可透過與具廣泛地區網絡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合作,運用專業及多元化的金融方案及管道「走進灣區」。詹偉基對中國經濟發展及中美貿易戰的走勢作出了獨到分析,他指出,雖有貿易摩擦等不穩定因素,但挑戰與發展機遇並存。
出席午餐會的廠商會領導尚包括,永遠名譽會長施榮懷、第一副會長史立德、第二副會長徐晉暉、吳清煥、陳國民、黃震、盧金榮、吳國安、以及一眾常務會董、會董以及行業委員會召集人。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博士在「中美貿易磨擦應對策略午餐會」上致辭
由廠商會行政總裁楊立門(右一)主持的討論環節上,多位製造業界的代表及不同界別的專家,分享他們應對貿戰的經驗和看法
一眾「中美貿易磨擦應對策略午餐會」的講者及出席嘉賓合照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博士致辭時指,自貿易戰開打以來,多重不明朗因素籠罩着香港,多項數據均顯示本港經濟有下行風險,加上業界普遍對貿戰能在短期內達成協議並不樂觀,香港廠商須尋求轉變,除積極「走出去」發展多元化市場及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外,亦應加緊升級國內的生產線,提高效率及增強競爭力,才能抗逆求存。
吳會長又指,「一帶一路」倡議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在現今保護主義升溫的環境下,正好為港商帶來一番新機遇,故近年廠商會組織了幾次訪問團前往中亞、埃塞俄比亞,以及孟加拉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他認為這些新興國家近年在中國大力協助發展基建下,經濟正急速增長,形成具潛力的產品市場,加上當地政府積極吸引外商投資,絕對是港商投資建廠以及開拓市場的新選擇。
在廠商會行政總裁楊立門主持的討論環節上,長江製衣有限公司董事兼廠商會常務會董陳淑玲、飛達帽業集團副主席顏寶鈴及億和精密工業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廠商會會董張傑分別分享了他們在埃塞俄比亞、孟加拉、越南及墨西哥設廠的經驗,他們認為這些國家充裕的勞動力、低廉的工資,以及較低的稅率很吸引,但同時亦存在各種挑戰,例如勞工的教育水平不高、語言不通、缺乏生產供應鏈和基礎設施尚未完善等,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克服,可能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適應,故此廠商在投資前必須要有完善周詳的計劃;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貿易戰雖然對廠商利潤造成壓力,但同時亦是很好的機會讓他們重整生產網絡的佈局。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自貿戰開始以來,推出不少措施幫助中小企應對挑戰及紓困。信用保險局總監黎衍平指,該局為出口商提供免費的買家信用評估服務及額外的付貨前風險保障,即使海外買家因加徵關稅而拒絕提貨也能獲保障。生產力局總裁畢堅文指,BUD Fund的申請持續上升,特別是涉及東南亞市場的項目,反映企業正加快步伐開拓市場,然而,他建議廠商在「走出去」的同時,不要放棄在國內的生產線,相反更要加快朝向工業4.0升級,他解釋十多年前有不少外國投資者將國內廠房搬遷往東南亞或墨西哥,但大部份都是失敗告終,最終都是搬回國內;他認為廠商搬往東南亞,可視為「短期安排」,長遠國內廠房應進行轉型升級,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一定有能力抗禦貿易戰。他亦留意到現時只有30%在東莞設廠的企業有做內銷,他認為廠商應多發展國內市場特別是大灣區,除了市場規模龐大外,文化及地理位置相近,對港商而言均有優勢。
其他講者尚包括「冠名贊助商」工銀亞洲大灣區公司業務部總經理杜俊傑及工銀亞洲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詹偉基。杜俊傑建議廠商可透過與具廣泛地區網絡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合作,運用專業及多元化的金融方案及管道「走進灣區」。詹偉基對中國經濟發展及中美貿易戰的走勢作出了獨到分析,他指出,雖有貿易摩擦等不穩定因素,但挑戰與發展機遇並存。
出席午餐會的廠商會領導尚包括,永遠名譽會長施榮懷、第一副會長史立德、第二副會長徐晉暉、吳清煥、陳國民、黃震、盧金榮、吳國安、以及一眾常務會董、會董以及行業委員會召集人。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博士在「中美貿易磨擦應對策略午餐會」上致辭
由廠商會行政總裁楊立門(右一)主持的討論環節上,多位製造業界的代表及不同界別的專家,分享他們應對貿戰的經驗和看法
一眾「中美貿易磨擦應對策略午餐會」的講者及出席嘉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