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分析全球經濟體「搶企業」的經驗

「搶企業」是本屆特區政府其中一項重點工作;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政策研究部早前分析了全球多個經濟體包括美國、新加坡,以及台灣等的「搶企業」政策和措施,認為有幾點值得香港借鑒。
 
根據觀察,近幾屆美國政府「搶企業」的背後目標是持續而一致的,除了為推進本土再工業化以紓解「鐵鏽帶」產業空心化、藍領選民失業率高企等現實問題之外,亦是希望藉此鞏固美國經濟實力及科技領先性;而其「搶企業」的對象則錨定一些較依賴美國市場或者在美國有重要關聯產業利益的龍頭企業上,除透過普惠性的財稅優惠政策吸引海內外資本,亦運用政經影響力,例如以保障供應鏈為由向半導體晶片行業作高額補貼,甚或推出「追討條款」追回外移企業所收的租稅優惠等保護性政策,威逼利誘企業就範。至於擅長「做產業」的新加坡,除了從「搶人才」入手來產生「磁吸作用」,為建立生命科技、半導體以及化工等產業的領先優勢奠定基礎外,亦注重組織本地企業甚至自行投資以加快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為入駐的外企提供輔助性產業的配套,更透過淡馬錫主權基金投資於重點企業。台灣政府則採取「大小通吃」的開放歡迎的態度,利用涵蓋土地、財稅、技術支援、市場拓展等全方位措施,吸引各行各業大小企業進駐,而台灣當局亦十分重視對台商回流的支援,其「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自2019年推出以來,已吸引281家台商回台投資,涉及金額約2,952億港元,並創造了超過14萬個就業機會。
 
總的而言,上述經濟體的吸引外資措施有幾大特點,首先,在目的方面大致可分為兩類,包括增補本地經濟動能,以創造就業職位為主要目標,以及強化產業競爭力,以提升科技優勢為依歸。其次,財稅優惠雖然仍是各地政府向企業招手的最有效「橄欖枝」,但非財稅手段亦十分重要,例如,新加坡政府透過政府出資成立公司為進駐的外資企業創造達致規模經濟的條件,以及台灣政府簡化外商投資審批程序和設立專責部門提供全過程支援等便是例子。第三,協助本地企業回流亦是各地「搶企業」政策中不可忽略的一環;從台灣、日本和南韓的經驗來看,基於本土企業與本地社會早已有密切關聯這「先天」優勢,吸引他們回流的成效或會比一般的外資企業來得快,對增補本地經濟動能的正面作用亦更加明顯。
 
廠商會認為,本屆政府提出的「搶企業」政策組合已初具「採眾家之長」的特點,包括由政府提供土地、財稅等作為誘因,建立專責的機構和團隊以提供全程支援,以及透過官方基金的投資開展介入性的「埋身」扶持等。惟廠商會認為,當局在如何調動本地企業網絡,以為初來乍到的「過江龍」構建中下游產業配套,以及在吸引本地企業回流的環節上,仍有待深化。
      
此外,特區政府將「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的工作重點放在選定策略產業的大型企業身上,目標較著重提升競爭力。惟從促進產業和就業結構多元化、夯實本地經濟根基、以及為北部都會區發展賦能等角度看,港版「搶企業」政策亦可考慮加入「經濟增長型」的目標,瞄準一些適合本地需要和經營環境的中小型外地企業發力,藉以為香港經濟發展引進新動能。

針對以上的觀點,廠商會在早前提交的《財政預算案》建議中,便提出了以下幾點有關吸引企業投資的意見:
 
1.      發展工業能促進本港產業結構多元化,亦可創造大量優質的就業職位;因此,「搶企業」的計劃也應就引入先進製造業的數量和質量設立績效指標,並將一些在特定行業內居領先地位的境外港資企業亦納入招攬的範圍。
 
2.      在「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之下增設促進港資企業回流的「一站式」服務窗口和專案小組,以便為「回歸」的港資企業提供及時、貼身和適切的支援。
 
3.      綜觀淡馬錫、「深創投」等具代表性的海內外「主權基金」或者政府類創投基金,其共同成功經驗之一是注重投資對帶動自身內部產業發展的策略性作用,並在投資的具體產業方向上側重於具顛覆性技術的先進科技企業,當中新興製造業佔有相當的比重。
 
廠商會建議,特區政府可將新成立的「未來基金」鍛造為引領本地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一項政策工具,透過規劃資金的投向、引入港資廠商的參股及對於投資標設立「在地化」營運或本地產業聯繫的要求等,帶動香港本土製造業的投資增長,並從而營造產業集群效應以吸引更多國際企業前來落戶。

附件:
選定經濟體「搶企業」的經驗及其對香港的啟示(上)
選定經濟體「搶企業」的經驗及其對香港的啟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