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分析全球经济体「抢企业」的经验

「抢企业」是本届特区政府其中一项重点工作;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政策研究部早前分析了全球多个经济体包括美国、新加坡,以及台湾等的「抢企业」政策和措施,认为有几点值得香港借鉴。
 
根据观察,近几届美国政府「抢企业」的背后目标是持续而一致的,除了为推进本土再工业化以纾解「铁锈带」产业空心化、蓝领选民失业率高企等现实问题之外,亦是希望藉此巩固美国经济实力及科技领先性;而其「抢企业」的对象则锚定一些较依赖美国市场或者在美国有重要关联产业利益的龙头企业上,除透过普惠性的财税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资本,亦运用政经影响力,例如以保障供应链为由向半导体芯片行业作高额补贴,甚或推出「追讨条款」追回外移企业所收的租税优惠等保护性政策,威逼利诱企业就范。至于擅长「做产业」的新加坡,除了从「抢人才」入手来产生「磁吸作用」,为建立生命科技、半导体以及化工等产业的领先优势奠定基础外,亦注重组织本地企业甚至自行投资以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入驻的外企提供辅助性产业的配套,更透过淡马锡主权基金投资于重点企业。台湾政府则采取「大小通吃」的开放欢迎的态度,利用涵盖土地、财税、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等全方位措施,吸引各行各业大小企业进驻,而台湾当局亦十分重视对台商回流的支持,其「欢迎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自2019年推出以来,已吸引281家台商回台投资,涉及金额约2,952亿港元,并创造了超过14万个就业机会。
 
总的而言,上述经济体的吸引外资措施有几大特点,首先,在目的方面大致可分为两类,包括增补本地经济动能,以创造就业职位为主要目标,以及强化产业竞争力,以提升科技优势为依归。其次,财税优惠虽然仍是各地政府向企业招手的最有效「橄榄枝」,但非财税手段亦十分重要,例如,新加坡政府透过政府出资成立公司为进驻的外资企业创造达致规模经济的条件,以及台湾政府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和设立专责部门提供全过程支持等便是例子。第三,协助本地企业回流亦是各地「抢企业」政策中不可忽略的一环;从台湾、日本和南韩的经验来看,基于本土企业与本地社会早已有密切关联这「先天」优势,吸引他们回流的成效或会比一般的外资企业来得快,对增补本地经济动能的正面作用亦更加明显。
 
厂商会认为,本届政府提出的「抢企业」政策组合已初具「采众家之长」的特点,包括由政府提供土地、财税等作为诱因,建立专责的机构和团队以提供全程支持,以及透过官方基金的投资开展介入性的「埋身」扶持等。惟厂商会认为,当局在如何调动本地企业网络,以为初来乍到的「过江龙」构建中下游产业配套,以及在吸引本地企业回流的环节上,仍有待深化。
      
此外,特区政府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的工作重点放在选定策略产业的大型企业身上,目标较着重提升竞争力。惟从促进产业和就业结构多元化、夯实本地经济根基、以及为北部都会区发展赋能等角度看,港版「抢企业」政策亦可考虑加入「经济增长型」的目标,瞄准一些适合本地需要和经营环境的中小型外地企业发力,藉以为香港经济发展引进新动能。

针对以上的观点,厂商会在早前提交的《财政预算案》建议中,便提出了以下几点有关吸引企业投资的意见:
 
1.      发展工业能促进本港产业结构多元化,亦可创造大量优质的就业职位;因此,「抢企业」的计划也应就引入先进制造业的数量和质量设立绩效指标,并将一些在特定行业内居领先地位的境外港资企业亦纳入招揽的范围。
 
2.      在「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之下增设促进港资企业回流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和项目小组,以便为「回归」的港资企业提供及时、贴身和适切的支持。
 
3.      综观淡马锡、「深创投」等具代表性的海内外「主权基金」或者政府类创投基金,其共同成功经验之一是注重投资对带动自身内部产业发展的策略性作用,并在投资的具体产业方向上侧重于具颠覆性技术的先进科技企业,当中新兴制造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厂商会建议,特区政府可将新成立的「未来基金」锻造为引领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政策工具,透过规划资金的投向、引入港资厂商的参股及对于投资标设立「在地化」营运或本地产业联系的要求等,带动香港本土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并从而营造产业集群效应以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前来落户。

附件:
选定经济体「抢企业」的经验及其对香港的启示(上)
选定经济体「抢企业」的经验及其对香港的启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