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提交2024-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
在北都打造「香港食品產業園區」及發展「雙核」中試基地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日前向特區政府提交2024-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書,就推動新型工業化及創科發展、穩定經濟環境、加強增長動力,以及提升大灣區合作等多方面,提出了近80項建議。
 
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指,雖然香港正在復常道路穩步前行,但外圍經濟仍籠罩許多不明朗因素,主要經濟體有較大的下行壓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加上本港「消費淨外流」問題正侵蝕內部經濟復甦的動力,企業經營正面對極大挑戰。「面對龐大赤字,特區政府要制定一份既能紓解當前困境,同時為長遠發展提供動能的《財政預算案》,可謂極不容易。然而,我們仍希望政府能夠『把錢用在刀口上』,繼續加碼為內部經濟增長注入動力和支援企業應對挑戰,並做好長遠產業規劃,特別是盡快制定《香港工業發展藍圖》,並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機制,令科研供應與企業研發需求能更精準對接。」
 
「北部都會區」是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工業對區內各個產業具有高度關聯性,廠商會建議提升工業在北都發展規劃中的定位,將「創新科技地帶」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地帶」,並整合其他分區的工業相關預留用地,以打造出一片「香港優勢工業」的高地;此外,亦建議參考韓國「Foodpolis」成功助力「韓食」(K-Food) 潮流風靡全球的經驗,由政府帶頭對港產食品產業開展戰略性規劃,並在北都投資建立「香港食品產業園區」。
 
此外,政府亦應帶頭支持業界發展「港版中試」,包括在河套和新田區發展不同側重點的「雙核」中試基地,前者瞄準前沿的高精尖科技研發領域,開展中試孵化、中試熟化和跨境合作;後者則匯集行業性中試平台和吸引具中試能力的企業進駐,側重於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和量產化,提供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中游轉化支援服務。
       
為穩定經濟的復甦步伐,廠商會亦建議政府繼續推行一次性的回饋,包括差餉、薪俸稅、租金、公司利得稅寬減,並加碼投資一些有助短期「促消費,擴內需」的項目,例如為銀髮經濟和夜間經濟活動提供「消費券」或優惠券津貼、開發創新旅遊產品如工業旅遊,以及資助業界舉辦本地展覽展銷會等。
 
廠商會對《財政預算案》建議的重點如下:
 
務實推動新型工業化
制定香港工業發展藍圖。參考國家所提倡的全面性、包容式「新型工業化」發展觀的基礎上,制定「香港工業發展藍圖」,以高增值、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以創新科技、品牌和香港優勢為「抓手」,打造一個競爭力與包容性兼顧、新興工業與傳統優勢產業齊頭並進、本土工業與「延外發展」協同互動的新型香港工業體系。 

加強對工業發展的支援。進一步完善主管產業發展的組織安排;清晰界定和理順「新型工業化辦公室」與工業貿易署之間的角色分工和協作關係,將推動傳統製造業提質增值以及促進「珠三角」港資工業升級轉型納為兩個部門「共管」的職能範疇;積極運用傾斜性政策,增加企業投資製造業的誘因;進一步擴大「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的適用範圍,為生產企業改良現有生產設施裝備及不同的轉型升級活動提供資金支援。 

打造「香港優勢工業高地」。提升工業在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中的定位,將「創新科技地帶」正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地帶」,同時擴大其地域範圍,並融匯、整合其他分區的工業相關預留用地,打造出一片「香港優勢工業」的高地;循着雙線發展的思路,釐定一批新興工業及優勢傳統工業,作為北部都會區重點發展的策略性產業。 

創建「香港食品產業園」。在北部都會區撥出專門用地,由政府帶頭投資,建立一個以科技賦能、以出口為導向、以品牌為依託的「香港食品產業園區」;牽頭對港產食品產業開展戰略性規劃、釐訂發展定位和主攻方向,例如選定家庭預制餐、老齡友好型食品、保健功能性食品、綠色和可持續食品等作為未來發展重點。 

構建需求導向的創新機制。透過激發和扶持由用戶端、需求端驅動的創新活動,提升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倡導學術界、科研界推行制度化的「科技外展」活動,由科技人員定期到企業進行探訪、調研和諮詢指導;督促大學的技術轉移部門強化自身作為學術界與業界溝通橋樑的功能;優化創科基金的撥款機制,更多地接納企業的獨立申請;擴展「產學研 1+計劃」的適用範圍,允許民間科研中介機構擔任「申請機構」,並循專門的「業界通道」提出申請。 

建設「港版中試」雙基地。在河套和新田區分別發展不同側重點的「雙核」中試基地;設立專項基金支援高等院校、科研公營機構和行業組織建立中試創新工作室、共性技術中試平台、中試基地和中試生產線;帶頭創造中試服務的需求,考慮調整相關政府基金的撥款條件,要求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科研成果必須經過認可中試平台的熟化和驗證後才能推出市場。 
加大力度提振內需。提供差餉、薪俸稅、租金、公司利得稅寬減等,刺激本地消費與投資意欲;加碼投資於有助短期「促消費,擴內需」的項目,例如資助業界舉辦本地展覽展銷會、開發創新旅遊產品以及為夜間經濟、銀髮經濟活動提供津貼等,為內部經濟增長注入動力。 

應對外貿環境的轉變。尋求在國家的支持下,推動加入更多區域性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進程,並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框架下探討「預先自由貿易協定區」的概念並先行先試;為「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引入強化措施,全面放開基金資助範圍的地域限制。 
助力發展工業旅遊。將發展工業旅遊的策略和執行措施,納入《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透過設立專項扶植計劃或擴闊現有基金的使用範圍,為有意發展觀光工業的企業提供資助或補貼;向旅行代理商提供鼓勵金,加大業界開發和經營工業旅遊路線的誘因;委託相關機構和大學,為工業旅遊項目制定指導性的運作規程、設立評價標準和開展輔導工作。 
持續點亮夜間經濟。將發展夜間經濟納入城市規劃和產業經濟的中長期策略,牽頭制定「香港夜間經濟發展藍圖」,帶領業界進一步為夜間經濟「拓內容、造亮點」,發掘和整合各地區的特色資源,打造十八區各自的夜間地標和標誌性活動;在「文藝盛事基金」下設立專門分項,為業界開發創新的夜經濟項目提供財務誘因;推出「夜間消費券計劃」和支持業界派發「夜間優惠券」,刺激和擴大本地市民和遊客的需求。 

推動工業低碳轉型。推動在本港建立產品碳審計、碳標籤的認證制度和服務體系;透過「環保和自然保育基金」或者設立專項資助計劃,為業界推廣和實施碳審計提供財務誘因;為業界推行綠色生產和綠色營運提供補貼;進一步降低「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的適用門檻;對金融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推出的綠色優惠貸款給予利息、費用支出等補助;支持商會等機構舉辦推廣ESG的活動,並以配對基金形式資助中小企推行提升ESG表現的項目。 

提升大灣區合作
由「新型工業化辦公室」和工業貿易署聯合設立「境外工業專責小組」或「珠三角製造業專責小組」,針對大灣區港企的經營問題和業界的發展需要,制定支援政策;「專責小組」可派員常駐特區政府的海外經貿辦和內地辦事處,以支援境外港商、宣傳「香港製造」和「香港品牌」以及為本土工業招商引資;打破「錢不過界」的規限,允許和推動香港科研資源「過河」,將目前只適用於本土工商業的支援措施,延展至境外工業。 

助港商拓展內銷商機。為港商向中央爭取拓展內銷提供更多的便利化措施,包括實施檢定報告的「一證兩認」,提高訪港內地居民帶回內地的物品免稅額上限,並與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的額度看齊(目前為 10 萬元人民幣);爭取中央授權在香港舉辦以高端消費產品和進口內地市場為主題的國家級商品交易會;委託香港貿易發展局或者商會,接洽主要的內地和國際電商經營者,在電商平台上建立常設性的「香港市集」專區,打造向內地和海外消費者宣傳香港品牌集體形象的線上旗艦。

附件:
廠商會對2024-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建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