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公布2013會員珠三角經營環境問卷調查
港資企業看好後市 政府3F加強支援
日期: 2013/07/03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昨(7月3日)假該會會議廳舉行2013年廠商會會員「珠三角經營環境問卷調查」新聞發布會,出席者包括該會會長施榮懷、副會長兼內地事務委員會主席徐炳光、行政總裁梁世華,以及候任行政總裁黃靜文等。
廠商會會長施榮懷於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繼2008年以來,今年是該會第六次對會員在「珠三角」投資和經營情況開展問卷調查,追蹤式地瞭解港商在這段不平凡轉型期的奮鬥歷程。
他續指,該會於今年3月至4月展開問卷調查。回應今次調查的266家企業中,有178家(佔66.9%)目前在「珠三角」從事生產業務,這些企業來自食品、成衣、電子、玩具、食品、紡織、印刷等行業。
施會長稱,歐美仍是回應公司最主要的銷售巿場,但亞洲所佔的比重已上升至44.5%。調查亦發現,一成七回應公司將產品打入東歐及俄羅斯,有近三成企業已拓展東盟市場。雖然OEM仍佔主導地位,但OBM和ODM合共所佔的比重亦達到四成七,幾乎佔港商整體業務的半壁江山。
廠商會副會長兼內地事務委員會主席徐炳光介紹調查結果。他表示,對回應公司在「珠三角」的運作構成負面影響的各種因素中,最嚴重的因素依次為勞工成本上升、勞動法規引致遵從成本和風險、人民幣匯率變化的風險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
徐副會長續稱,今年頭3個月的出口情況比起去年略有好轉,而全年的整體出口情況可望進一步改善; 71.8%的企業預計全年出口訂單與去年持平或有所增長。另外,雖然內銷業務整體情況仍明顯優於出口市場,但與過往三年相比,則有景氣下滑跡象。內地市場短期內吹起淡風,但港商的中長期信心並未動搖,74%有內銷業務或已準備拓展內銷的企業認為未來三年公司內銷業務會有所增長。
他補充說,整體而言,回應公司對政府在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中的政策均持正面的看法,至少有七成以上的企業認為有關措施有所幫助;特別是支持商會在內地設立香港品牌的展銷場地以及推進香港與內地檢測認證的互認和合作的措施,最受業界歡迎。
施榮懷會長分析調查結果時表示,「珠三角」港資企業對今後一段時間的業務前景有「看好後市」的特點。73%的企業表示未來三年在「珠三角」投資規模將會擴充或維持不變;29.2%的企業能夠「跑贏大市」,他們對公司投資前景的預期比行業整體的前景「看高一線」,而57.9%的企業則屬於「與大市同步」。經過近年優勝劣汰的風雨洗禮之後,目前仍留在「珠三角」經營的港資企業大多具備了較強的相對競爭力。
他指出,內銷對「珠三角」港企的持續發展具有多重的策略性意義。調查發現,越早將產品銷往內地的企業,其內銷業務達至盈利或者收支平衡的可能性就越高,與單純從事OEM業務企業相比,有品牌的企業往往更有可能會涉足中國內銷市場。「香港品牌」的來源地身份具有「地域名牌效應」,正是港商在拓展內地市場以及打造自家品牌的一項獨特優勢。
施會長表示,「珠三角」港企目前正步入一個從逆境求存轉向優勢重建的「整固期」;新一屆特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發展的措施,大多獲得「珠三角」港商的正面評價。他建議政府可聚焦於市場推廣、研發與技術以及品牌發展等方面,以「3F」作為政策工具來加強對港企的支援。「財稅支援(Financial Support) 」方面,除了提升和強化「BUD專項基金」、「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等資助計劃之外,政府可檢視加工貿易相關的稅收安排,考慮為境外工業提供機械設備折舊、知識產權以及研發開支等項目的稅收寬免。
他續指,「便利營商(Facilitation) 」方面,政府應積極拓展「南北軸向」的國際經貿關係,從「G2G」層面協助港商進軍新興市場。一方面可加強與東盟、南亞、南美等新興經濟地區的官方互動,商討締結雙邊或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另一方面亦應深化與內地省市政府的「內交」、推動「CEPA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的落實,並與廣東省加強合作,以協助港企纾緩勞動法規以及內銷方面的制度性障礙等。
施會長最後表示,「前台操作(Front-stage Operation) 」方面,政府應牽頭在內地城市和海外舉辦更多推廣香港整體形象的標誌性項目,並盡可能與業界的商業活動相結合,讓更多本地中小企業和品牌可以借力和直接受惠。另外,政府應研究如何以更加進取和直接的方式支持企業到境外發展;除了提升對駐外經貿辦事處的數目和功能之外,亦可考慮牽頭在內地和海外建立香港產業的主題園區,從幕後走向台前。
廠商會會長施榮懷(中)、副會長兼內地事務委員會主席徐炳光(左),以及行政總裁梁世華主持2013年廠商會會員「珠三角經營環境問卷調查」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