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珠三角問卷調查2014
港企信心趨審慎

日期: 2014/07/17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今日(7月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14年廠商會會員「珠三角經營環境問卷調查」的結果。

廠商會行政總裁黃靜文表示,今年是該會自2008年以來,第七次就會員在珠三角投資和經營情況開展問卷調查,以瞭解港商近期的經營狀況及遇到的營商挑戰。調查在今年3月至5月展開,共收到274家企業回應,其中有152家(佔55.5%)目前在珠三角從事生產型業務,主要來自成衣、電子、金屬等行業。

黃總裁稱,美國和歐洲依然是回應企業的主要出口市場,兩者共佔48.2%,但已被亞洲市場(48.9%)超越,其中香港和中國內地各佔19.1%。與往年調查相比,港企市場結構重心東移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對新興市場的整體出口亦有上升。OEM(原設備生產)仍是回應公司最常見的營運模式,但佔整體業務額的比重繼續下降,從去年的51.6%滑落至48.4%;ODM(原創設計生產)和OBM(原創品牌生產)則各佔22.8%和27.4%,均比去年略升。

出口及內銷 與去年持平

廠商會副會長兼內地事務委員會主席徐炳光表示,由於內外市況改善進度緩慢,回應企業預期今年的出口和內銷業務前景與去年大致持平,但全年的整體情況有望比首三個月改善。內銷業務的整體情況仍然明顯優於出口,但預計內銷業務會與上一年持平的企業佔54.3%,預計轉差的企業佔13%,有關比重均處於近五年的較高位,顯示內銷市場的整體氣氛淡中靠穩(附件圖一及圖二)。

徐副會長稱,對今年下半年及明、後兩年的業務前景持「審慎樂觀」和「樂觀」看法的企業,由過往近50%減至約43%;未來三年維持珠三角投資規模不變的企業佔50%,計劃擴展投資的企業佔20.4%,而表示會縮減投資的企業佔29.6%,略高於去年的26.9%。這些數據反映,珠三角港企對營商前景的信心,在穩定之餘略轉保守。

勞工成本漲 最礙營運

在各種對珠三角營運構成負面影響的因素中,回應企業均認為最嚴重的是勞工成本上升,其次為勞動力短缺(附件圖三)。85%的回應企業指,目前的生產成本高於去年同期,平均上升幅度為10.9%;表示勞工成本上升的企業的佔比,從去年的89.3%反彈至93.4%,平均升幅達12.2%。雖然有近70%的回應企業在2013年錄得盈利或達致收支平衡,但另邊廂,亦有近75%(四分之三)的回應企業今年只能維持產品銷售價格不變,甚至下調,無法將成本壓力轉嫁予客戶。

珠三角的勞工短缺問題愈演愈烈。雖然回應公司的平均員工規模已從2013年的703人銳減至目前的599人,但員工短缺率仍從10.0%進一步攀升至13.6%;近三年的員工流失率亦拾級而上。徐副會長指出,內地勞動力的整體供應趨緊,加上內陸省份與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差距縮窄、農民工在家鄉就近工作的機會增加,以及珠三角的生活成本日趨昂貴,均削弱外地農民工赴粵就業的積極性。

他又說,為延續未來業務發展,珠三角企業繼續採取「內外兼修」策略:一方面透過不同方法提升內在競爭力,例如開發更多新產品(佔回應企業59.3%)、改進工藝和營運流程(52%)及提升技術(50%)等;另一方面亦會加強市場拓展,包括開拓中國內銷市場(53.3%)及拓展網上營銷及電子商貿(40%)(附件表一)。徐副會長續稱,今後將重點拓展華南、華東及華北的回應企業減少,而有意拓展華中、西南及東北的企業明顯增加。

就今次調查結果,廠商會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該會會長施榮懷表示,面對外圍經濟的複雜形勢,珠三角的經營環境仍然充滿挑戰,港資企業對業務前景的看法偏於謹慎。他提到國務院於今年5月初出台的《關於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認為這些針對外貿領域的「微刺激」措施方向正確;業界亦期盼相關部委特別是廣東省政府,能盡快制定具體的推行方案,讓政策真正落實到位和及時發揮作用。

粵推勞工政策 宜三思慎行

施會長指出,珠三角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狀況加劇,企業必須提供具市場競爭力的薪酬福利才能吸引和挽留員工;隨著這種「市場決定價格機制」的逐步確立,透過行政指令來改善勞工階層收入的必要性正在減弱;然而,廣東省正修訂的《企業集體合同條例》過於向勞方傾斜,亦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倡的市場主導原則格格不入,已引起業界的擔憂;他期望當局在勞工政策上宜三思慎行,切勿讓珠三角的勞資關係再添變數。

珠三角港企在推行升級轉型的過程中,對專才的需求更趨殷切。施會長建議,廣東省政府可考慮指定一個專責部門,加強省內的職業培訓,或協助香港的培訓機構在珠三角設立分校或開設課程,並探討建立兩地專業資格和教育資歷的相互認可機制,以鼓勵人才跨境就業和交流。

調查顯示,32%企業未來三年會考慮將工廠遷至成本較低的地區,包括廣東省較偏遠地區、內地其他省份、東盟和南亞等地,比率是近年的新高。施會長預計,隨著中央進一步實施區域差別化經濟政策,加上年初越南排華事件的影響,向內陸省份的產業轉移或有可能成為更多珠三角港企的策略。他建議,中央政府可為產業轉移提供經濟誘因和便利,例如增加財稅和土地等方面的優惠、建立主題性「香港工業園」等,營造有利的環境。

優化支援基金 助拓海外市場

加強營銷推廣是珠三角企業的當務之急,施會長建議,特區政府繼續加緊拓展國際經貿關係,為港商進軍新興市場構建區域合作的平台。同時,政府可考慮優化現有的基金,例如提高「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額度、擴大「BUD基金」的應用範圍、以及簡化申請程序等,為企業在海內外市場的推廣活動提供更適切的資助;亦可增設特別的津貼計劃,專門資助企業為拓展海外市場所進行的前期工作和準備活動。

施會長又期望,特區政府能夠提升駐內地經貿辦事處的數目與功能,以配合港企開拓內銷市場的趨勢,並與當地政府開展實務性的深度合作,例如在內陸地區和二、三線城市舉辦「香港週」、「香港品牌節」等大型項目,推廣香港整體形象;與當地政府合作,為港商引薦分銷商和服務商等。有見於現時特區政府對珠三角港企的支援政策較為零散,施會長建議,政府可設立一個由財政司司長領導的跨部門小組,透過跨領域協調,建立支援珠三角港企及境外工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廠商會會長施榮懷(中)、副會長兼內地事務委員會主席徐炳光(左),以及行政總裁黃靜文主持2014年廠商會會員「珠三角經營環境問卷調查」新聞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