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珠三角问卷调查2014 
港企信心趋审慎

日期: 2014/07/17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今日(7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14年厂商会会员「珠三角经营环境问卷调查」的结果。

厂商会行政总裁黄静文表示,今年是该会自2008年以来,第七次就会员在珠三角投资和经营情况开展问卷调查,以了解港商近期的经营状况及遇到的营商挑战。调查在今年3月至5月展开,共收到274家企业回应,其中有152家(占55.5%)目前在珠三角从事生产型业务,主要来自成衣、电子、金属等行业。

黄总裁称,美国和欧洲依然是回应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两者共占48.2%,但已被亚洲市场(48.9%)超越,其中香港和中国内地各占19.1%。与往年调查相比,港企市场结构重心东移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对新兴市场的整体出口亦有上升。OEM(原设备生产)仍是回应公司最常见的营运模式,但占整体业务额的比重继续下降,从去年的51.6%滑落至48.4%;ODM(原创设计生产)和OBM(原创品牌生产)则各占22.8%和27.4%,均比去年略升。

出口及内销与去年持平

厂商会副会长兼内地事务委员会主席徐炳光表示,由于内外市况改善进度缓慢,回应企业预期今年的出口和内销业务前景与去年大致持平,但全年的整体情况有望比首三个月改善。内销业务的整体情况仍然明显优于出口,但预计内销业务会与上一年持平的企业占54.3%,预计转差的企业占13%,有关比重均处于近五年的较高位,显示内销市场的整体气氛淡中靠稳(附件图一及图二)。

徐副会长称,对今年下半年及明、后两年的业务前景持「审慎乐观」和「乐观」看法的企业,由过往近50%减至约43%;未来三年维持珠三角投资规模不变的企业占50%,计划扩展投资的企业占20.4%,而表示会缩减投资的企业占29.6%,略高于去年的26.9%。这些数据反映,珠三角港企对营商前景的信心,在稳定之余略转保守。

劳工成本涨最碍营运

在各种对珠三角营运构成负面影响的因素中,回应企业均认为最严重的是劳工成本上升,其次为劳动力短缺(附件图三)。85%的回应企业指,目前的生产成本高于去年同期,平均上升幅度为10.9%;表示劳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的占比,从去年的89.3%反弹至93.4%,平均升幅达12.2%。虽然有近70%的回应企业在2013年录得盈利或达致收支平衡,但另边厢,亦有近75%(四分之三)的回应企业今年只能维持产品销售价格不变,甚至下调,无法将成本压力转嫁予客户。

珠三角的劳工短缺问题愈演愈烈。虽然回应公司的平均员工规模已从2013年的703人锐减至目前的599人,但员工短缺率仍从10.0%进一步攀升至13.6%;近三年的员工流失率亦拾级而上。徐副会长指出,内地劳动力的整体供应趋紧,加上内陆省份与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差距缩窄、农民工在家乡就近工作的机会增加,以及珠三角的生活成本日趋昂贵,均削弱外地农民工赴粤就业的积极性。

他又说,为延续未来业务发展,珠三角企业继续采取「内外兼修」策略:一方面透过不同方法提升内在竞争力,例如开发更多新产品(占回应企业59.3%)、改进工艺和营运流程(52%)及提升技术(50%)等;另一方面亦会加强市场拓展,包括开拓中国内销市场(53.3%)及拓展网上营销及电子商贸(40%)(附件表一)。徐副会长续称,​​今后将重点拓展华南、华东及华北的回应企业减少,而有意拓展华中、西南及东北的企业明显增加。

就今次调查结果,厂商会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该会会长施荣怀表示,面对外围经济的复杂形势,珠三角的经营环境仍然充满挑战,港资企业对业务前景的看法偏于谨慎。他提到国务院于今年5月初出台的《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认为这些针对外贸领域的「微刺激」措施方向正确;业界亦期盼相关部委特别是广东省政府,能尽快制定具体的推行方案,让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和及时发挥作用。

粤推劳工政策宜三思慎行

施会长指出,珠三角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加剧,企业必须提供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才能吸引和挽留员工;随着这种「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的逐步确立,透过行政指令来改善劳工阶层收入的必要性正在减弱;然而,广东省正修订的《企业集体合同条例》过于向劳方倾斜,亦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倡的市场主导原则格格不入,已引起业界的担忧;他期望当局在劳工政策上宜三思慎行,切勿让珠三角的劳资关系再添变数。

珠三角港企在推行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对专才的需求更趋殷切。施会长建议,广东省政府可考虑指定一个专责部门,加强省内的职业培训,或协助香港的培训机构在珠三角设立分校或开设课程,并探讨建立两地专业资格和教育资历的相互认可机制,以鼓励人才跨境就业和交流。

调查显示,32%企业未来三年会考虑将工厂迁至成本较低的地区,包括广东省较偏远地区、内地其他省份、东盟和南亚等地,比率是近年的新高。施会长预计,随着中央进一步实施区域差别化经济政策,加上年初越南排华事件的影响,向内陆省份的产业转移或有可能成为更多珠三角港企的策略。他建议,中央政府可为产业转移提供经济诱因和便利,例如增加财税和土地等方面的优惠、建立主题性「香港工业园」等,营造有利的环境。

优化支援基金助拓海外市场

加强营销推广是珠三角企业的当务之急,施会长建议,特区政府继续加紧拓展国际经贸关系,为港商进军新兴市场构建区域合作的平台。同时,政府可考虑优化现有的基金,例如提高「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的资助额度、扩大「BUD基金」的应用范围、以及简化申请程序等,为企业在海内外市场的推广活动提供更适切的资助;亦可增设特别的津贴计划,专门资助企业为拓展海外市场所进行的前期工作和准备活动。

施会长又期望,特区政府能够提升驻内地经贸办事处的数目与功能,以配合港企开拓内销市场的趋势,并与当地政府开展实务性的深度合作,例如在内陆地区和二、三线城市举办「香港周」、「香港品牌节」等大型项目,推广香港整体形象;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港商引荐分销商和服务商等。有见于现时特区政府对珠三角港企的支援政策较为零散,施会长建议,政府可设立一个由财政司司长领导的跨部门小组,透过跨领域协调,建立支援珠三角港企及境外工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厂商会会长施荣怀(中)、副会长兼内地事务委员会主席徐炳光(左),以及行政总裁黄静文主持2014年厂商会会员「珠三角经营环境问卷调查」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