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提交2021年《施政报告》建议
促加大力度提振内需 助产业紧贴「十四五」发展规划
随着香港新冠疫情持续稳定,当前是推动本港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日前就2021年《施政报告》向行政长官提交意见书,就激活本地经济、融入国家发展、支持内地港资企业,以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4大方向,提出12个范畴共50多项建议。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表示,虽然香港经济已恢复正增长,但由于没有来自内地的「活水」支撑,复苏暂未够全面,部份行业的经营情况仍相当困难,故商会希望政府能继续带头刺激本地内需;例如,协助商界在本港举办更多的展销活动,甚至为针对「本地市场」的项目设立额外的资助。
国家今年公布了「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未来的发展,以及今后与内地的产业合作有重大的影响;当中首次表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个发展思路值得长期产业结构失衡的香港反思。为了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相衔接,史会长认为政府应尽快制定全盘的「再工业化」政策,推动香港工业包括在内地经营的港资制造业企业持续升级和发展,并加强本地及大湾区「政产学研」的合作,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在区域竞合的新态势下,特区政府应密切关注其他内地省市的产业政策动向和及时进行研究,以力保自身优势,同时可透过加强合作开拓更多产业新机遇。
「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本港虽在基础研究、资金、人才等方面具长处,但在科技商品化方面一直较弱,为了走出本地科技资源产出低的困局,史会长认为香港应加强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的功能,以打造更完整的创新生态链,留住人才和技术。
尽快通关是大湾区一体化的应有之义,更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利益所在;史会长建议特区政府以为符合「共同利益」为由,争取内地及澳门的支持,允许已接种疫苗的市民特别是厂商,在大湾区出入境时可享有防疫措施的豁免。
以下为厂商会对《施政报告》的建议重点:
推动恢复通关 激活本土经济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2021年《施政报告》的建议全文:按此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表示,虽然香港经济已恢复正增长,但由于没有来自内地的「活水」支撑,复苏暂未够全面,部份行业的经营情况仍相当困难,故商会希望政府能继续带头刺激本地内需;例如,协助商界在本港举办更多的展销活动,甚至为针对「本地市场」的项目设立额外的资助。
国家今年公布了「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未来的发展,以及今后与内地的产业合作有重大的影响;当中首次表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个发展思路值得长期产业结构失衡的香港反思。为了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相衔接,史会长认为政府应尽快制定全盘的「再工业化」政策,推动香港工业包括在内地经营的港资制造业企业持续升级和发展,并加强本地及大湾区「政产学研」的合作,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在区域竞合的新态势下,特区政府应密切关注其他内地省市的产业政策动向和及时进行研究,以力保自身优势,同时可透过加强合作开拓更多产业新机遇。
「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本港虽在基础研究、资金、人才等方面具长处,但在科技商品化方面一直较弱,为了走出本地科技资源产出低的困局,史会长认为香港应加强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的功能,以打造更完整的创新生态链,留住人才和技术。
尽快通关是大湾区一体化的应有之义,更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利益所在;史会长建议特区政府以为符合「共同利益」为由,争取内地及澳门的支持,允许已接种疫苗的市民特别是厂商,在大湾区出入境时可享有防疫措施的豁免。
以下为厂商会对《施政报告》的建议重点:
推动恢复通关 激活本土经济
- 善用疫苗护照推动通关。近期粤港澳的疫情控制和疫苗接种情况均较为理想,在大湾区实施免检疫往来的风险有限,厂商会建议特区政府透过强调「共同利基」来争取内地及澳门政府的支持,预设清晰的通关前提条件,并容许「疫苗护照」持有者在大湾区享有防疫措施的豁免。特区政府亦可向中央争取率先推行「商务气泡」,让已接种疫苗的港商豁免检疫,以有限制的方式返回内地进行商务活动。
- 加大力度提振内部需求。建议政府适时将政策着力点进一步转向带头激发内部需求;针对消费券计划开展跟踪式评估和相关的政策研究,为将来设计消费劵的政策应用、优化消费券的分配机制和改善相关的基建设施奠定基础。另外,厂商会建议政府继续协助业界发展「本地游」,以激发和吸纳市民「出口转内销」的旅游需求。
- 优化基金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建议设立恒常化的「数码转型促进计划」;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对每家企业的资助总金额上限,考虑单独为「本地市场」的项目设立额外的资助额度;将 BUD 专项基金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包含以本港市场为主攻目标的项目;在公营部门和政府基金资助项目的采购政策中加入「香港品牌优先」的元素,并协助举办全港性、在线线下并举的促销活动或展览展销会,以「做旺」本地零售市场。
- 响应国策提升发展定位。就香港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角色、所面临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挑战进行研究、深入解读和讨论;尤应关注内地省市特别是大湾区城市在「十四五」的产业发展方向;主动与内地城市加强合作,借鉴其成功发展经验和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以弥补自身发展的短板和持续提升竞争力。
- 应势而谋推进「再工业化」。「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厂商会呼吁特区政府适时提升「再工业化」的政策定位;尽快制定具前瞻性、可操作性、整全的「再工业化」政策;为促进厂商在内地的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支持机制;透过土地、财税、人才引进、劳力供应、市场渠道以及法规等方面的优惠和便利性措施,增加企业投资制造业的诱因;强化「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的角色,并委派或组建一个更加适合的专责部门,担当落实「再工业化」事宜的执行机构。
- 扬长补短打造科创中心。紧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增拨资源促进本地大学扩阔优势学科;强化政府的产业导向和支持功能,重点开发关键领域的共性技术,树立跨学科、跨高校和跨界别合作的风气;推动创科要素在区内的双向流动,为研究数据、生物样本、科研设备的跨境交流「拆墙松绑」;检视和重新厘定本港研发开支的增长目标,并制定细化的分项指标;聚焦于「科研后,量产前」的关键性环节,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的功能;并考虑在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设立「中试及产业化」的支持平台,以延展香港在科研价值链上的位置。
- 重视港企的延外发展。推动社会各界认识和重视厂商「延外发展」以及「由香港制造」(Made by Hong Kong)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将「珠三角」港资工业纳入香港「再工业化」的政策范围;支持、推动在内地以及海外的港资企业加快升级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属下的「支持加工贸易专责小组」提升为「支持在粤港资企业小组」,以作为特区政府与业界沟通、互动的常设机制。
- 资源过河促境外工业升级。将支持内地港企产业升级正式纳入创新及科技局的一项职能;允许和推动香港科研资源「过河」,将目前只适用于本土工商业的支持措施延展至境外工业;检讨和调整与创新及科技相关资助计划的审批机制,让港商在境外的研发活动或采购的研发服务亦可获得资助。
- 建立共性技术创新与合作机制。探讨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助力本地和「珠三角」的传统产业提升科技水平;建议成立「推动共性技术研发专项基金」,鼓励和协助商会等机构强化、发挥中介功能,包括成立类似大学知识/技术转移处的专门执行部门;牵头设立集中展示香港科研成果的网上信息和配对平台;推动香港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科研机构、共性研发平台等加强联系与对接。
- 协助港商参与「内循环」。配合国策,鼓励和协助港商加快「出口转内销」的策略转型,依托「香港品牌」的优势参与和促进内地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为港商拓展内销争取更多的便利化安排,包括推动产品检测报告「一证两认」;争取中央的支持,在 香港或者大湾区内地城市举办以进口内地为主题的国家级商品博览会;敦促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强化和开发更多适用于内销业务的保险服务。
- 巩固香港和香港品牌的形象。特区政府、业界和社会各方应致力携手重振、重塑香港形象,考虑将「香港品牌」作为疫后香港形象重建工程的着力点;面向大湾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性广告和公关活动;资助和鼓励商会、行业协会等牵头「走进大湾区」,因地制宜地组织香港品牌及产品的推介会、展览会;率先倡导「品牌大湾区(Brand Greater Bay)」愿景,以品牌经济为着力点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 理顺跨境税务利人才流动。配合本地和大湾区创科发展的需要,将招揽人才的鼓励性政策延伸至工程师、技师、工匠等更广泛领域;透过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政策协调,以大湾的整体优势和「联合引进」的方式来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与广东省和国家税务部门沟通,争取将大湾区划为特殊「通勤区」,允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或居住的港澳人士在计算界定纳税义务的停留天数时可获得特别的豁除;借鉴海南自贸港的做法,优化「港人港税」政策的执行机制,让合资格港人直接按 15%的税率缴交个人所得税,无需再以「先征后退」的方式进行差额补贴;并将「港人港税」定位为一项普惠型政策,涵盖所有前往大湾区工作的港资企业管理人员、创业者和青年就业人士。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2021年《施政报告》的建议全文: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