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提交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建议
倡尽快制定《香港再工业化蓝图》

厂商会提交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建议 倡尽快制定《香港再工业化蓝图》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日前向特区政府提交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的建议书,就刺激本地消费、支持企业「疫」后复苏、推动「再工业化」、发展创科、支持工商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领域,提供15个范围共80多项建议。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指,虽然香港与内地和世界各地正逐步恢复正常联系,但外部环境仍极具挑战,贸易前景不容乐观。他期望,《财政预算案》能长短兼顾,一方面注入财政资源,例如再度推出消费券和延续各项企业支持计划,帮助中小企纾解短期的困难,另一方面协助业界把握「通关」所带来的商机,加快复元,而更重要的是为香港产业发展作出长远且全面的规划,以激活香港经济增长的动能。
 
创新科技和「再工业化」皆为推动香港多元发展的重要引擎,厂商会希望政府以科研成果的中试、市场化应用和推广作为未来推动本港创科发展的切入点,并投入更多资源,推动中游转化和下游产业化;厂商会亦期待政府继《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后,能尽快制定《香港再工业化蓝图》及强化主管工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功能。
       
另外,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策略发展的据点,厂商会建议在新界北设置「通关缓冲区」,作为打造「湾区统一大市场」的政策试点地区;除允许在区内工作的人员可自由跨境流动并只须缴纳香港薪俸税外,亦可探讨建立一条快速的物流和清关通道,甚至为区内生产并销往内地的产品提供优于CEPA的特别优惠。
 
厂商会对《财政预算案》建议的重点如下:

创科增效益
  1. 促进「港研」与「港企」的结合。优化创新与科技相关基金的拨款机制,更多地接纳企业的独立申请;政府的创科基金和「未来基金」设立更完善的业界共同出资机制,而「产学研1+计划」亦应开辟多方面的渠道让本地企业参与;整合专业队伍和技术资源,加强适用型和共性技术研发;提倡「港研港用」,探讨引入「技术转化经理人」制度;敦促大学调整科研经费的拨款机制和改革对学界研究人员的绩效评审机制,允许他们在科技应用和产研合作项目的商业收益中分享到更大的份额。
 
  1. 以中试为抓手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加紧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功能;建立一批侧重于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扩散的「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基金协助高等院校、科研公营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中试创新工作室、共性技术中试平台、中试基地甚至中试生产线;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香港园区)设立「中试协作平台」;将打造「中试及产业化基地」的意念纳入新界北的综合规划。
 
  1. 为创科发展建立评价体系。建立一套总体与分项指标相结合、投入和产出两端兼顾、环境与绩效并举的港版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准确、全面、及时地反映本港创科及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1. 强化工业发展的主管架构。尽快制定具前瞻性和整全的「再工业化」政策;「创科产业发展委员会」应有适当比例的委员由具备制造业背景的人士担任,并在委员会下设立「再工业化督导小组」;清晰厘定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与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及其属下工业贸易署之间的分工,并加强两个部门之间的协同性。
 
  1. 制定「香港再工业化蓝图」。以创新和科技为驱动、以品牌为导向、以香港优势为依托,推动香港工业提升竞争力;将「再工业化」政策涵盖至本土工业、以「珠三角」为主的内地港资制造业、以及港商在海外特别是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三管齐下」从催谷新型工业、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支持境外港资工业三方面推动「再工业化」。
 
  1. 强化对「再工业化」的支持。将招揽人才的政策延伸至更广泛领域;发展应用型的院系,增拨资源推广职业专才教育;「抢企业」计划应就引入先进制造业的数量和质量设立绩效指标;为「再工业化」相关的投资和业务提供额外的税务优惠;扩大「再工业化资助计划」的适用范围,为生产企业改良现有的生产设施和流程提供资金支持;政府部门以及公营机构的采购政策应「本地优先」。
 
  1. 在新界北打造香港优势工业基地。厘定一批新兴工业及优势传统工业,作为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的策略性产业,并以优惠条件吸引企业进驻。
 
  1. 推动工业低碳转型。设立津贴计划,为业界推行绿色生产和绿色营运提供补贴;进一步降低「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的适用门坎;对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企推出的绿色优惠贷款给予利息、费用支出等补助;支持商会等机构举办推广ESG的活动,并以配对基金形式资助中小企推行提升ESG表现的项目。
 
加码扩内需
  1. 激发内部经济动能。推出逆经济周期调节的措施;提供差饷、薪俸税、租金、公司利得税、政府收费等的宽减,帮助社会各阶层纾解短期困难,同时针对部分复苏艰难的行业,制订进一步的支持措施;推出「2023年消费券计划」,提振消费和商业信心。
 
  1. 强化「撑企业」的措施。在有必要时再度延长「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的申请期,并加紧部署妥善的替代策略;把会议展览业的资助计划的适用范围扩大至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和亚洲博览馆以外场地举办的展览展销活动,并涵盖推广、制作和数码宣传等支出;将「BUD专项基金」的适用范围延展至所有经济体和以本港市场为主攻目标的项目;设立恒常化的「数码转型促进计划」;将「文化艺术盛事基金」的资助范围扩大至大型的体育、娱乐以及「嘉年华」、行业性推广及展销会等活动;继续支持业界举办更多「本地游」活动,为访港旅客提供津贴、优惠和便利化安排。
 
  1. 维系劳动市场的弹性。维持最低工资「两年一检」机制;精简「补充劳工计划」审批程序和放松申请规限,让更多行业(例如建造业、餐饮业、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等)可按需要输入外地劳工。
 
湾区建优势
  1. 助内地港企提升竞争力。「工业专员」和工业贸易署联合设立「境外工业专责小组」或「珠三角制造业专责小组」,支持香港厂商「延外发展」、宣传「香港制造」和「香港品牌」、以及为本土工业招商引资;构建常规化的香港离岸工业统计指标;将本地工商支持措施延展至境外工业。
 
  1. 探索跨境合作的创新模式。在新界北设立「通关缓冲区」,就人才引进的政策改革和创新进行「先行先试」;引入「虚拟自由贸易协议区」的概念,在厘定输往内地港产品的区域价值百分比时,容许来自香港或内地签有自贸协议的经济体之原料及组合零件值,按一定比例计入香港制造的原产价值成分;对缓冲区内制造的产品实施「一证两认」,以及推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一地两注」服务。
 
  1. 理顺跨境税务利人才流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联合引进」国际人才;争取将大湾区划为特殊的「通勤区」,允许港澳人士在计算界定纳税义务的停留天数时获得一定程度的豁除;将南沙模式的「普惠型」个人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至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
 
  1. 向大湾区说好香港故事。开展专门针对大湾区民众的推广计划;将「说好香港品牌故事」作为香港形象重建工程的着力点之一,资助和鼓励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香港品牌及产品的宣传活动;率先倡导「品牌大湾区(Brand Greater Bay)」愿景,以品牌经济为着力点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附件:
厂商会对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的建议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