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探讨新冠肺炎对企业的影响
冀政府出台更多纾困措施支持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峻,令本已赢弱的香港经济雪上加霜,不少中小企更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早前以电话访问形式,向属下会员企业了解疫情对他们的影响及应对方案。
被访问的企业涉猎不同业务范畴,包括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零售、批发等,当中有超过一半在内地设立厂房或分公司;企业规模方面,约7成为聘用少于50人的中小企。
根据企业的响应,目前最困扰会员的是市场订单或顾客减少、因停工或停业而拖延生产进度或影响业务运作,交通或物流受阻,以及无法或难以购买足够防疫用品等问题;此外,大部份企业均表示,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当中有近半更指收入减少了5成以上。另外,为减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及节省营运开支,企业已经采取不同措施,包括缩短员工上班日数或时间、安排员工在家工作、暂时停业或暂停部分服务项目。另外,超过两成表示会开发新产品或转型新服务,希望能有助早日脱离困局。
面对目前的挑战,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援助是租金扣减,其次是实时资助补助、税务扣减,以及减费包括水、电、牌费。
有在内地设厂的企业表示,在中美两国签订第一阶段协议后,厂商转移生产基地到东南亚的积极性本来有所减慢,但今次疫情令工业生产暂时停顿,严重打击了国内供应链运作,加上没有现金流补给的情况下,企业正面临很大的营运压力,预计内地生产及经营环境会日益严峻。从中长期看,企业调整生产链布局的压力会不断增加。不过,亦有企业指暂时不会搬迁生产基地,主要是内地工人的生产技能较高、文化差异较少,且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更容易被调动起来,对企业发展依然有利。
面对目前的困局,业界正想尽办法突围而出。有企业反映,工厂自动化十分重要,可减低人力需求,既节省成本又能提升效率;亦有企业以网络平台直接销售的方式,以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为了协助会员应对是次疫情危机,厂商会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及时发布与疫情相关如海关物流、融资借贷、税务等信息;邀请属下法律顾问就内地延迟复工的工资发放问题制作指南,并提供法律建议以供会员参考;设立咨询热线,为会员因疫情所引起的劳资关系问题提供意见,以及征集口罩、消毒用品等防疫装备供会员免费索取。
厂商会吴宏斌会长指,疫情令劳动力及原材料供应、采购、物流,以至消费者需求等各个供应链环节大受影响,各行各业无一幸免。他认为特区政府推出的300亿元防疫抗疫基金和多轮合共近百亿元的中小企纾缓措施,均能发挥「及时雨」的作用。然而,有关措施大都只能暂时缓解部份行业一时的燃眉之急,若疫情持续多两、三个月,当局可能需要调整措施的力度、延长期限甚至扩大资助范围。他期望明天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或在不久将来,会有更多支持业界的措施推出。吴会长亦鼓励企业「以变应变」,趁机审视业务及策略,探讨新的商业模式或产品,特别是加紧迈向数码转型,以加快疫情过后复原的速度,同时强化日后低御风险的能力。
为了帮助中小企应付资金周转压力,特区政府已就香港按证保险公司管理的「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引入多项优化措施,厂商会建议进一步优化「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计划」,允许企业在半年内暂停还款(包括本金和利息),以及在现有的计划下增设「十成信贷担保的产品」,为每家申请企业提供100万的营运资金贷款,由政府全额担保,并免收保证手续费和补贴半年利息。此外,政府应适时推行更多的一次性回馈,包括差饷、薪俸税、租金和公司利得税宽减等,帮助社会各阶层排难解困,亦以此作为逆经济周期调节的措施,提振需求和刺激内部经济。
为协助企业加快数码转型,厂商会希望政府考虑扩阔「科技券」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应涵盖数码化转型等新兴领域以及与采用创新营运模式和管理手段相关的「软技术」项目,以更好地配合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近月中央及内地各省市政府已推出不少减费和便利措施以协助工厂复工复产,厂商会建议特区政府强化G2G层面的沟通,及时向内地相关部门反映港商当前的关切和诉求,并促请中央和广东省政府推出更多支持港资企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港商发展内销及纾解经营困难。
另外,因应中美贸易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及内地经营环境愈来愈困难,厂商正加紧拓展全球化业务版图以分散投资,厂商会希望政府能全面放开「BUD专项基金」的地域限制,将其适用范围一次过延展至世界各地的经济体,并取消「BUD专项基金」有关资助金额的地域分配限制,准予企业将400万元的资助集中用于发展一个市场,以增加资金运用的灵活性和效用,更有效地配合每间企业各自业务发展的自主决策与实际需要。
出口保险能助企业对冲市场波动的风险。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早前已推行针对「小营业额保单」保户的特别支持措施,惟只适用于每年营业额少于5,000万港元的出口商,厂商会建议,信保局应尽快扩大该措施的适用范围,以涵盖每年营业额为5,000万元或以上的出口商和输往美国以外海外市场的出口货物,让更多的企业受惠。厂商会希望政府敦促和支持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参考其他同业(例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更进取的态度和更到位的服务,为香港企业发展内销业务以及开拓海外市场增加支持。
厂商会早前已把上述建议透过不同渠道向财政司司长及相关部门反映。
被访问的企业涉猎不同业务范畴,包括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零售、批发等,当中有超过一半在内地设立厂房或分公司;企业规模方面,约7成为聘用少于50人的中小企。
根据企业的响应,目前最困扰会员的是市场订单或顾客减少、因停工或停业而拖延生产进度或影响业务运作,交通或物流受阻,以及无法或难以购买足够防疫用品等问题;此外,大部份企业均表示,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当中有近半更指收入减少了5成以上。另外,为减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及节省营运开支,企业已经采取不同措施,包括缩短员工上班日数或时间、安排员工在家工作、暂时停业或暂停部分服务项目。另外,超过两成表示会开发新产品或转型新服务,希望能有助早日脱离困局。
面对目前的挑战,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援助是租金扣减,其次是实时资助补助、税务扣减,以及减费包括水、电、牌费。
有在内地设厂的企业表示,在中美两国签订第一阶段协议后,厂商转移生产基地到东南亚的积极性本来有所减慢,但今次疫情令工业生产暂时停顿,严重打击了国内供应链运作,加上没有现金流补给的情况下,企业正面临很大的营运压力,预计内地生产及经营环境会日益严峻。从中长期看,企业调整生产链布局的压力会不断增加。不过,亦有企业指暂时不会搬迁生产基地,主要是内地工人的生产技能较高、文化差异较少,且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更容易被调动起来,对企业发展依然有利。
面对目前的困局,业界正想尽办法突围而出。有企业反映,工厂自动化十分重要,可减低人力需求,既节省成本又能提升效率;亦有企业以网络平台直接销售的方式,以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为了协助会员应对是次疫情危机,厂商会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及时发布与疫情相关如海关物流、融资借贷、税务等信息;邀请属下法律顾问就内地延迟复工的工资发放问题制作指南,并提供法律建议以供会员参考;设立咨询热线,为会员因疫情所引起的劳资关系问题提供意见,以及征集口罩、消毒用品等防疫装备供会员免费索取。
厂商会吴宏斌会长指,疫情令劳动力及原材料供应、采购、物流,以至消费者需求等各个供应链环节大受影响,各行各业无一幸免。他认为特区政府推出的300亿元防疫抗疫基金和多轮合共近百亿元的中小企纾缓措施,均能发挥「及时雨」的作用。然而,有关措施大都只能暂时缓解部份行业一时的燃眉之急,若疫情持续多两、三个月,当局可能需要调整措施的力度、延长期限甚至扩大资助范围。他期望明天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或在不久将来,会有更多支持业界的措施推出。吴会长亦鼓励企业「以变应变」,趁机审视业务及策略,探讨新的商业模式或产品,特别是加紧迈向数码转型,以加快疫情过后复原的速度,同时强化日后低御风险的能力。
为了帮助中小企应付资金周转压力,特区政府已就香港按证保险公司管理的「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引入多项优化措施,厂商会建议进一步优化「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计划」,允许企业在半年内暂停还款(包括本金和利息),以及在现有的计划下增设「十成信贷担保的产品」,为每家申请企业提供100万的营运资金贷款,由政府全额担保,并免收保证手续费和补贴半年利息。此外,政府应适时推行更多的一次性回馈,包括差饷、薪俸税、租金和公司利得税宽减等,帮助社会各阶层排难解困,亦以此作为逆经济周期调节的措施,提振需求和刺激内部经济。
为协助企业加快数码转型,厂商会希望政府考虑扩阔「科技券」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应涵盖数码化转型等新兴领域以及与采用创新营运模式和管理手段相关的「软技术」项目,以更好地配合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近月中央及内地各省市政府已推出不少减费和便利措施以协助工厂复工复产,厂商会建议特区政府强化G2G层面的沟通,及时向内地相关部门反映港商当前的关切和诉求,并促请中央和广东省政府推出更多支持港资企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港商发展内销及纾解经营困难。
另外,因应中美贸易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及内地经营环境愈来愈困难,厂商正加紧拓展全球化业务版图以分散投资,厂商会希望政府能全面放开「BUD专项基金」的地域限制,将其适用范围一次过延展至世界各地的经济体,并取消「BUD专项基金」有关资助金额的地域分配限制,准予企业将400万元的资助集中用于发展一个市场,以增加资金运用的灵活性和效用,更有效地配合每间企业各自业务发展的自主决策与实际需要。
出口保险能助企业对冲市场波动的风险。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早前已推行针对「小营业额保单」保户的特别支持措施,惟只适用于每年营业额少于5,000万港元的出口商,厂商会建议,信保局应尽快扩大该措施的适用范围,以涵盖每年营业额为5,000万元或以上的出口商和输往美国以外海外市场的出口货物,让更多的企业受惠。厂商会希望政府敦促和支持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参考其他同业(例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更进取的态度和更到位的服务,为香港企业发展内销业务以及开拓海外市场增加支持。
厂商会早前已把上述建议透过不同渠道向财政司司长及相关部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