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提交2021-2022年度《财政预算案》建议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不定加上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严重冲击香港经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日前向特区政府提交2021-2022年度《财政预算案》的建议书,就防控疫情、经济重启、融入国家发展、推动「再工业化」以及支持企业等范畴提供共18项建议。
 
厂商会会长吴宏斌指出,随着抗疫时间线不断拉长,工商界面对的困难日益积重,一些企业已届无以为继的困境;「战胜疫情关乎民生和经济,是当前香港最紧迫的议题,我们呼吁特区政府以最大决心,贯彻『严防输入、内争清零』的目标,重新检视和优化现有的控疫策略和措施。」
 
吴会长续指,现时香港经济低迷,各行各业均受重挫,失业率持续上升,厂商会期望特区政府能制定一份长短兼备的《财政预算案》,一方面能支持深受疫情打击的企业和市民,同时及早为疫后重启经济做好部署,带领香港经济早日走出困局。
 
厂商会对《财政预算案》建议的重点如下:
 
严控疫情促经济重启
1. 果断控制疫情。响应工商界等的呼吁,认真考虑再次实施大规模小区检测,并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提升抗疫的应变效率和加大执行的力度,从源头堵截、传播阻断、疫情监察、精准防范等方面入手,实施全程的严格管控。
 
2. 以权变精神推动通关。鉴于粤港澳之间联系紧密,社会经济交往频繁,故当局应尽快与广东省、澳门探讨设立某种形式的「旅行气泡」安排,透过实施先导计划(例如允许符合特定条件的人士将入境后的检疫隔离期由14天缩短为7天甚至更短,以及对已经接种疫苗并持有合格医疗证明的港人豁免检疫隔离),循序渐进地放宽过境人员流动。
 
3. 精凖扶持有需要的行业。厂商会支持政府本着「应使则使」的原则,及时推行第四轮「防疫抗疫基金」;建议政府应继续精准地投放资源于有需要领域,针对部分行业包括为餐饮服务业,以及遭受国际市场低迷和疫情等多重打击的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业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建议为部分行业实施第三期「保就业」计划,并按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厘订补贴的比例、申请条件和资助期限。
 
把握机遇融入国家发展
4. 响应国策筹谋新发展。组织社会各界,就香港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角色、所面临的机遇和可能遇到的挑战进行研究、解读和讨论,配合国策厘定香港自身的发展目标、策略和落实措施,并就特定领域订立发展纲要和政策执行机制。
 
5. 应时顺势推进「再工业化」。尽快制定具前瞻性、整全的「再工业化」政策;建议运用倾斜性政策,透过土地、财税、人才引进、劳力供应、市场渠道(例如政府优先采购)、法规等方面的优惠和便利性措施,增加企业投资制造业的诱因;强化「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的角色,组建专门负责「再工业化」事宜的部门。
 
6. 善用优势布局策略性产业。香港应用多、用好「亦外亦内」的优势,吸引本地和内地的厂商来港发展;加快推动创科发展以及在高科技产业上进行策略性布局;以更积极的姿态,加强向内地及海外宣传「香港品牌」以及本港发展高增值制造业的有利条件;设立促进产业转移的「一站式」服务窗口,组建跨部门项目小组,以协调不同领域的政策和服务。
 
7. 协助港商参与「内循环」。协助港商加快「出口转内销」,拓宽电子商贸的内销渠道,并积极向中央争取为港商拓展内销提供便利化安排,例如在「进博会」和「消博会」中扩大港商的展位面积;探讨与内地省市政府合作在不同城市举办以推广香港产品和品牌为主题的经贸洽谈会;敦促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开发更多适用于内销业务的保险服务。
 
长短兼顾支持企业
8. 暂缓增加营商成本的政策。切实改善取消强积金对冲的相关政策设计,进一步向业界作充分咨询,并将每隔四年进行的强积金供款入息上下限检讨工作暂停一次;最低工资应冻结于现时水平;暂缓推动改变法定假日(统一「劳工假」和公众假)的安排,并就有关议题向社会上的各持份者作进一步咨询。
 
9. 助力企业拓展本销市场。为配合港商市场「本土化」和「就近发展」的趋势,考虑再提高「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对每家企业的资助总金额上限,或者单独为「本地市场」的项目设立额外的资助额度;将「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BUD)」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包含以本港市场为主攻目标的项目。
 
10. 设恒常基金支持数码转型。将「遥距营商计划」提升为常设的「数码转型促进计划」,而资助范围应从鼓励企业采用设备和应用方案等「硬技术」延展至涵盖「软技能」的提升。
 
11. 促科技应用提高生产力。进一步优化创新与科技相关基金的拨款机制,更多地接纳企业的独立申请,批核时亦应注重项目的商品化、应用性;倡导「港研港用」和透过提供诱因和协助,促进业界善用本土科技。

破格思维支持延外发展
12. 重视港企延外发展的作用。政府应以身作则,推动社会各界认识和重视厂商「延外发展」以及「由香港制造」(Made by Hong Kong)对香港经济的贡献,将「珠三角」港资工业纳入香港「再工业化」的政策范围之内,并把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属下的「支持加工贸易专责小组」提升为「支持在粤港资制造业小组」,协助境外港资制造业企业实现升级转型。
 
13.资金过河助境外工业升级。目前只适用于本土工商业的支持措施延展至境外工业;建议政府检讨和调整与创新及科技相关资助计划的审批机制,让港商于境外进行的研发活动或采购的研发服务亦可获得资助。
 
14. 促进共性研发合作。带头促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攻坚,优化科技研发平台的运营机制,并进一步推动香港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大湾区的内地科研机构、共性研发平台等加强联系与对接,带动本地和「珠三角」的传统产业突破及提升科技水平。
 
提升合作投身大湾区建设
15. 推进湾区合作助力双循环。香港应带头推动大湾区在国家双循环的思维下进行战略重构以及合作模式的提升,推进大湾区内部市场一体化,以及优化大湾区创科发展的协作模式、强化区域市场需求与大湾区产业链的契合对接;继续积极参与RCEP、「一带一路」等国家倡导的区域经济合作。
 
16. 以湾区为跳板拓内销。为香港企业在内地的发展争取更多市场进入的优惠政策以及营商便利化安排,例如将香港外用中成药在大湾区注册及销售的便利化措施延展至更多行业,并扩大至全国,以及参考RCEP的做法,向内地政府建议在大湾区率先引入类似的原产地申报制度,对进入内地的香港产品实施更加宽松的报关和清关安排。
 
17. 理顺跨境税务利人才流动。加强向海外介绍香港在社会环境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作为大湾区枢纽的「超级地利」,吸引国际人才;增拨资源,为新来港的人才及其家属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尽快与广东省和国家税务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将大湾区划为特殊「通勤区」,允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或居住的港澳人士在计算界定纳税义务的停留天数时可获得特别的豁除;建议广东省优化「港人港税」政策的执行机制,并放宽财政补贴的适用范围。
 
18. 建品牌大湾区促高质量发展。将「香港品牌」优势作为本港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切入点;提出「品牌大湾区」愿景,倡导将「品牌经济」打造成为大湾区的另一张区域「名片」,协助业界深耕区域市场和推动大湾区整体的品牌创建。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2021-2022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的建议全文: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