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提交2022年《施政报告》建议
倡为创科工业设绩效指标 设「通关缓冲带」引进人才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日前就2022年《施政报告》向行政长官提交意见书,就恢复通关、推动工业发展、促进本地科研、融入国家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领域提出14个范围共70多项建议。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指,随着愈来愈多海外国家或地区走向宽松的抗疫模式,力图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香港亦有必要调整通关安排;「厂商会支持政府以务实态度适时检视检疫政策,并以科学精准的方式循『外松限制、内增便利』的方向,逐步恢复与海外和内地的人员流动。」他建议政府研究「逆向隔离」的可行性,让市民提前在港的家居及隔离设施完成内地的隔离检疫要求后,以「死循环」形式前往内地,为日后推进全面通关铺路。
国家的支持是香港疫后复苏的重要动力,史会长建议特区政府配合国家「内循环」策略,协助港商加快「出口转内销」,而鉴于香港展览业在疫情期间深受打击,不少国际展会流失到其他亚太区的城市,厂商会建议特区政府可争取中央的支持,在香港举办国家级商品交易会,吸引全国各地的进口商前来采购。
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首次表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中央这一产业发展战略观为香港带来了重大的启示,史会长期望特区政府可带动社会扭转「重创科,轻制造」的心态,并制定全盘的「再工业化」政策,全方位支持境内境外工业;并「以结果为目标」,以「追落后」的态度为创科及工业发展建立更进取的绩效指标。
香港的未来建基于国家的发展,而北部都会区将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接口。史会长建议政府,在新界北预留土地打造香港优势工业的示范基地,以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同时,建议在新界北设置「通关缓冲带」,引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内地科研、工程及技术人员「无障碍」往返深圳与缓冲带,以纾缓本港人力资源瓶颈,并融汇港深两地的优势资源以推动产业合作和发展。
科技商品化向来是香港的「短板」,窒碍了创科和工业发展。厂商会建议以建立「港版中试」平台作为发展国际创科中心的切入点,聚焦科研成果的中试、市场化应用和推广;并希望当局鼓励学术和科研界重视与产业界合作,促进「港研港用」。
厂商会对2022年《施政报告》建议的重点如下:
促通关 稳经济
兴工业 绘蓝图
壮科研 增效益
顺国策 助港企
建湾区 保优势
附件: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2022年《施政报告》的建议全文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指,随着愈来愈多海外国家或地区走向宽松的抗疫模式,力图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香港亦有必要调整通关安排;「厂商会支持政府以务实态度适时检视检疫政策,并以科学精准的方式循『外松限制、内增便利』的方向,逐步恢复与海外和内地的人员流动。」他建议政府研究「逆向隔离」的可行性,让市民提前在港的家居及隔离设施完成内地的隔离检疫要求后,以「死循环」形式前往内地,为日后推进全面通关铺路。
国家的支持是香港疫后复苏的重要动力,史会长建议特区政府配合国家「内循环」策略,协助港商加快「出口转内销」,而鉴于香港展览业在疫情期间深受打击,不少国际展会流失到其他亚太区的城市,厂商会建议特区政府可争取中央的支持,在香港举办国家级商品交易会,吸引全国各地的进口商前来采购。
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首次表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中央这一产业发展战略观为香港带来了重大的启示,史会长期望特区政府可带动社会扭转「重创科,轻制造」的心态,并制定全盘的「再工业化」政策,全方位支持境内境外工业;并「以结果为目标」,以「追落后」的态度为创科及工业发展建立更进取的绩效指标。
香港的未来建基于国家的发展,而北部都会区将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接口。史会长建议政府,在新界北预留土地打造香港优势工业的示范基地,以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同时,建议在新界北设置「通关缓冲带」,引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内地科研、工程及技术人员「无障碍」往返深圳与缓冲带,以纾缓本港人力资源瓶颈,并融汇港深两地的优势资源以推动产业合作和发展。
科技商品化向来是香港的「短板」,窒碍了创科和工业发展。厂商会建议以建立「港版中试」平台作为发展国际创科中心的切入点,聚焦科研成果的中试、市场化应用和推广;并希望当局鼓励学术和科研界重视与产业界合作,促进「港研港用」。
厂商会对2022年《施政报告》建议的重点如下:
促通关 稳经济
- 适时优化检疫政策。虽然近月本地新增感染个案有反弹的迹象,但基于本地疫苗接种率已实现高度普及化,风险可控的基本态势未受动摇,本港与外界恢复正常往来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议政府透过「科技赋能」,包括采用与内地、澳门相似的健康码制度,增强疫情防控能力和提升监控的精准度。
- 促人员通关便利化。因应最新实施的「3+4」方案,建议政府适当放宽入境人士在居家监测期间的活动范围,允许持「黄码」的人士参与所有无需除去口罩的活动;待新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更可考虑将检疫安排再逐步放宽至7天全部居家监测;建议特区政府继续向内地有关部门争取提高市民通关过境的便利化程度,包括争取按部就班增加「健康驿站」名额、增设「健康驿站」的商务配额,以及探讨「逆向隔离」的可行性。
- 提振内部经济。建议扩大「会议展览业资助计划」的适用范围;在「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中单独为「本地市场」项目设立额外的资助额度;将「 BUD 专项基金」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包含以本港市场为主攻目标的项目;在「工商机构支持基金」下设立「本地市场拓展津贴计划」;开展更多「本地游」鼓励活动;设立「香港再出发基金」,鼓励牟利机构在本港举办筹办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以及为近期访港旅客特别是商务旅客提供津贴、优惠和便利化安排。
兴工业 绘蓝图
- 强化政府引领工业的角色。清晰厘定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与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及其属下工业贸易署之间的角色和分工,并在财政司司长的领导下,加强两个部门之间的功能互补性与运作上的协同性。
- 勾画「再工业化」蓝图。以创新和科技为驱动、以品牌为导向、以香港优势为依托,推动香港工业提升竞争力;将「再工业化」政策涵盖至本土工业、以「珠三角」为主的内地港资制造业、以及港商在海外特别是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三管齐下」从催谷新型工业、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支持境外港资工业三方面推动「再工业化」;透过土地、财税、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便利性措施,增加企业投资制造业的诱因;将「科技人员入境政策」、「人才清单」等政策延伸至工业技术人才。
- 打造香港优势工业基地。建议在新界北预留土地打造香港优势工业的示范基地,以优惠条件吸引本地和回流的港商以及海外的龙头企业进驻;厘定一批新兴先进工业以及一批香港优势传统工业,作为北部都会区未来重点发展的策略性产业。
壮科研 增效益
- 促进「港研」与港企对接。优化创新与科技相关基金的拨款机制,更多地接纳企业的独立申请;提倡「港研港用」,促进学术界、科研界重视与产业界的合作;敦促大学调整科研经费的拨款机制和改善学界研究人员的绩效(KPI)评审机制;促进科研信息流通,开发集中展示香港科技的网上信息与配对平台,促进产业界与科研、学界间实现供需对接。
- 以中试为抓手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加紧在本土建立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功能,并聚焦「科研后、量产前」的关键环节;开展跨境合作,在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香港园区)中设立「中试协作平台」;将打造「中试及产业化基地」的意念纳入新界北的综合规划蓝图,将「港版中试」与「香港制造」结合。
- 为创科工业建立绩效指标。建议制定更加细化、可量度的科创分项指标,包括明确政府对R&D投入的承担、提高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并建立科创及工业的产出衡量体系。
顺国策 助港企
- 促进内地港企提升竞争力。将支持境外工业持续发展作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协力负责的重点职能;对内地港资制造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构建常规化的香港离岸工业统计指标;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港资企业「量身定制」具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将目前只适用于本土工商业的支持措施延展至境外工业。
- 助港商参与「内循环」。配合国策,鼓励和协助港商加快「出口转内销」的策略转型;继续向中央争取,为港商拓展内销提供更多的便利化安排;争取中央的支持,在香港举办以高端消费产品和进口内地市场为主题的国家级商品交易会;敦促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开发更多适用于内销业务的保险服务。
建湾区 保优势
- 新界北设「通关缓冲带」。建议联同深圳政府向中央争取,在新界北香港境内划出特别的产业合作区域,让区内的货物、人员和资金进出内地可享有特殊的便利化安排;参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计出具突破性的出入境管理新体制,允许获准的内地人士以近乎「无障碍」的高度便利化方式往返深圳与特定区域之间。
- 说好香港品牌故事。将「说好香港品牌故事」作为香港形象重建工程的一个着力点,面向大湾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性广告和公关活动,资助和鼓励商会、行业协会等牵头「走进大湾区」,组织香港品牌及产品的推介会、展览会和公益性直播活动;率先倡导「品牌大湾区(Brand Greater Bay)」愿景,以品牌经济为着力点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 理顺跨境税务利人才流动。建议透过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政策协调,以大湾区的整体优势和「联合引进」的方式吸引国际人才;与广东省和国家税务部门沟通,将大湾区划为特殊的「通勤区」,允许港澳人士在计算界定纳税义务的停留天数时获得一定程度的豁除;争取进一步优化「港人港税」政策,将南沙模式的「普惠型」个人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至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
附件: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对2022年《施政报告》的建议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