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会倡维持现行最低工资检讨机制
最低工资委员会今日(5日)起就优化法定最低工资检讨机制展开第二阶段咨询。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重申,不赞成引入过分频繁和「机械式」的检讨方式,认为会损害香港营商环境和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和民生均造成负面影响,促请委员会维持现时行之有效的最低工资检讨机制。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表示,友善的营商环境、灵活弹性的人力资源市场是本港经济的重要竞争优势,企业一直按自身能力和需要,为雇员提供具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事实上,自2010年制定法定最低工资以来,香港赚取最低工资的雇员人数逐年减少,反映雇主会因应经济增长和市场趋势,主动以较高的薪酬待遇聘用员工,足以证明现行的最低工资机制卓有成效。」
他续指,即使过去3年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令各行各业陷入前所未见的经营危机,商界虽然不认同,但最终仍接受特区政府所推出的多项劳工福利政策改革,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落实取消强积金对冲和逐步增加劳工假,展现了极大诚意维持和谐的劳资关系和社会安定。
厂商会留意到社会对优化最低工资机制有不同建议,包括将检讨周期由「两年一检」缩短至「一年一检」,对此厂商会并不认同,因为每次检讨都涉及繁重的行政工作,并可能引起「涟漪效应」,牵动整个人力资源市场的薪酬架构;过度检讨不但虚耗社会资源,更会增加企业人事管理上的遵从成本和行政负担。
厂商会亦反对以方程式厘定最低工资水平,指现行最低工资检讨机制全面,涵盖数据分析、劳资协商和公众咨询等程序,平衡了不同持分者的权益,亦能顾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然而,如改以方程式来计算调整水平,就只能以滞后的数据作基准,缺乏前瞻性的经济评估。如果单纯将最低工资水平与通胀挂钩,更有可能引发工资与物价互相追逐的恶性循环,对本港经济环境、商业运作以至民生皆带来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形成劳资「双输」的局面。 商界理解和支持特区政府改善基层雇员社会福利和处理在职贫穷问题的决心,然而法定最低工资的政策初衷是希望在防止工资过低、避免低薪职位流失和维持香港竞争力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厂商会促请委员会继续沿用现时最低工资的各项制度,包括检讨周期、厘定方式,以及最低工资委员会的组成,以维持香港营商环境稳定。
厂商会会长史立德表示,友善的营商环境、灵活弹性的人力资源市场是本港经济的重要竞争优势,企业一直按自身能力和需要,为雇员提供具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事实上,自2010年制定法定最低工资以来,香港赚取最低工资的雇员人数逐年减少,反映雇主会因应经济增长和市场趋势,主动以较高的薪酬待遇聘用员工,足以证明现行的最低工资机制卓有成效。」
他续指,即使过去3年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令各行各业陷入前所未见的经营危机,商界虽然不认同,但最终仍接受特区政府所推出的多项劳工福利政策改革,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落实取消强积金对冲和逐步增加劳工假,展现了极大诚意维持和谐的劳资关系和社会安定。
厂商会留意到社会对优化最低工资机制有不同建议,包括将检讨周期由「两年一检」缩短至「一年一检」,对此厂商会并不认同,因为每次检讨都涉及繁重的行政工作,并可能引起「涟漪效应」,牵动整个人力资源市场的薪酬架构;过度检讨不但虚耗社会资源,更会增加企业人事管理上的遵从成本和行政负担。
厂商会亦反对以方程式厘定最低工资水平,指现行最低工资检讨机制全面,涵盖数据分析、劳资协商和公众咨询等程序,平衡了不同持分者的权益,亦能顾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然而,如改以方程式来计算调整水平,就只能以滞后的数据作基准,缺乏前瞻性的经济评估。如果单纯将最低工资水平与通胀挂钩,更有可能引发工资与物价互相追逐的恶性循环,对本港经济环境、商业运作以至民生皆带来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形成劳资「双输」的局面。 商界理解和支持特区政府改善基层雇员社会福利和处理在职贫穷问题的决心,然而法定最低工资的政策初衷是希望在防止工资过低、避免低薪职位流失和维持香港竞争力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厂商会促请委员会继续沿用现时最低工资的各项制度,包括检讨周期、厘定方式,以及最低工资委员会的组成,以维持香港营商环境稳定。